附睾炎 辨清“面孔”治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附睾炎,有急慢性、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之分

  案例

  工作劳累“惹上”急性附睾炎

  小胡今年刚30岁,最近3个月,因工作原因,他经常要跟领导下乡到各地调研,每天的日程都异常紧张,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整理当天的材料,夜间休息得不太好。在一次调研返回途中,他突然感觉有点怕冷、头晕,且排尿有灼痛感,当时并未引起注意,自认为是尿路感染,吃点药就没事了。

  但是,第二天尿道症状并没有改善,左侧睾丸反而隐隐作痛,阴囊坠胀不适,且有沉重感。这种疼痛逐渐加剧,感觉睾丸部位疼痛,灼热感明显,站立时加重,疼痛向同侧腹股沟放射,并有发热畏寒、头痛头晕等症状。他实在忍受不了,急忙到医院看急诊。医生给他作了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明显增高,阴囊检查见左侧附睾明显潮红肿大,左侧腹股沟处压痛。医生让他去作阴囊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左侧急性附睾炎。

  对策:住院治疗约一个星期才出院。

  旅途劳累慢性附睾炎“缠上”

  江先生利用年假,去了一趟九寨沟旅游,由于时间安排得较紧,旅途非常劳累。一个星期后回来,他就感到睾丸部位隐隐作痛,主要是胀痛不适,时向腹股沟放射,阴囊坠胀,困倦乏力。到医院检查,发现他附睾较大,质地较硬,以附睾尾处明显,有压痛。医生给他作了血常规、肛门指检、B超等,最后告诉他,他患的是慢性附睾炎。江先生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自己安分守己,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怎么会得这病呢?医生说,附睾炎不等于性病,可由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而来。

  对策:不必太过紧张,慢慢调理就会痊愈。

  案例分析

  附睾炎也分急慢性

  以上两位患的均为附睾炎,附睾炎是致病菌侵入附睾引起的炎症,是阴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按其发病特点有急、慢性之分;前者为急性附睾炎,后者为慢性附睾炎。此外,按其感染性质不同,还有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之别。非特异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特异性感染主要是指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附睾结核,往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共同存在。

  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附睾炎

  临床上诊断明显的附睾炎并不困难。附睾炎多由尿道炎精囊炎前列腺炎逆行感染而引起。由于附睾是一个管道系统,近端与睾丸相通,远端与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尿道等相连,所以,外界细菌很容易通过这条管道逆行到附睾。

  一般认为,附睾感染主要有三条途径:

  一、是精道逆行感染

  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致病菌,可经输精管道逆行进入附睾导致感染;尿道内器械操作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等,也可致细菌经精道传入附睾;前列腺切除术后,祼露的前列腺窝感染也可波及附睾及睾丸。

  二、是淋巴蔓延

  前列腺、膀胱、尿道、精囊腺等处的病灶可循淋巴系统播散,如尿道黏膜损伤时,致病菌便可常经精索淋巴途径传播到附睾。

  三、是血行感染

  远离附睾的病灶可通过血运途径,将病原微生物运到附睾,引起附睾炎。

#附睾炎#前列腺炎#感染#射精痛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般是指附睾的炎症和疼痛,发病机制常明确主要症状为附睾部位持续性或反复性疼痛、肿胀可以自愈,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简介慢性附睾炎指附睾的炎症和疼痛,并持续超过6周者。慢性附睾炎的发病机制常明确,可由治疗彻底的急性附睾炎、复发的附睾炎或其他疾病如伴发于其他疾病的贝赫切特综合征(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黏膜溃疡、痤疮样皮疹等)所导致。一般表现为阴囊部位持续性或反复性疼痛,附睾肿胀,有触痛,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症状。一般认为慢性附睾炎具有自限性(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并需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可以自愈,但这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附睾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如能明确病因,应针对病因明确治疗方案。部分慢性附睾炎患者的附睾结节可通过治疗逐渐消失,但大部分附睾结节可能长时间甚至终生伴随患者。除了疼痛和生育问题外,慢性附睾炎其他严重后果[1][2][3]。症状表现:一般表现为阴囊部位持续性或反复性疼痛,附睾肿胀,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症状。诊断依据:医师结合患者的病史(有急性附睾炎或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病史;夫妻性生活正常,同房1年未孕)、临床症状(如阴囊部位持续性或反复性疼痛,附睾肿胀等)、体格检查(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睾肿大,或可触及附睾结节;肿大及结节可有压痛或压痛)以及阴囊彩色多普勒超声、实验室检查(尿道拭子和中段尿检查)综合做出诊断。慢性附睾炎有哪些类型?根据同病因,可进行以下分型:慢性炎症性附睾炎;阻塞性慢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痛。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该病常见,慢性附睾炎为临床上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中青年男性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性生活较为频繁者[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如能明确病因,应针对病因明确治疗方案。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张国喜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