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新生儿为什么要按需哺乳?

新生儿为什么要按需哺乳?

  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一直是新手妈妈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妈妈担心,宝宝频繁吃奶会不会吃多了,把宝宝撑坏。那么,新生儿一天究竟要喂多少次呢?其实,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按照“按需哺乳”的原则来进行。

  按需哺乳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可以促进妈妈乳汁分泌的增加。通过婴儿频繁吸吮乳头,可以反射性地刺激催乳素的分泌,从而使新生儿体重和身高增长更快。其次,按需哺乳还可以增加母子感情。妈妈在喂奶的过程中,会感到满足和安慰,从而增强对宝宝的依赖和感情。

  为什么按需哺乳存在这些好处呢?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许多消化酶,这些消化酶使得母乳消化快,易吸收。一般2-3小时就会从胃中排空,此时宝宝就会想要吃奶。妈妈们在这个时候喂奶是最好的,符合宝宝的生理特点。只要宝宝需要,妈妈们随时准备喂奶,每次喂奶的时间20-30分钟最好,这个时候母乳中的脂肪含量开始增多,有利于婴儿的成长。

  按需哺乳还可以使妈妈的乳房及时排空。这样有利于乳汁的再次生成,使妈妈和宝宝能很快地互相适应。这样既能保证宝宝有充足的乳汁,又不会让妈妈由于产了过多的乳汁而过于消耗身体中的热量。

  与按需哺乳相比,定时喂奶的做法并不适合新生儿。过去,一些妈妈会给新生儿规定4小时喂一次奶,即使宝宝饿了、哭闹也不喂。这种定时喂乳往往造成大量空气随婴儿啼哭咽到胃内,待喂奶时空气占据了胃容量,必然吃得少,还会造成吐奶、溢奶、打嗝等。有时为减少婴儿哭闹,加喂糖水,也会影响进奶量,如此反复,使孩子得不到足够营养,也影响他的生长发育。

  定时哺乳对婴儿心理、生理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婴儿饿了就要哭闹,就会影响母亲的休息,使母亲烦躁不安,也会使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因此,4小时喂奶1次的硬性规定,实在是很不可取的。新手妈妈们,一定要坚持按需哺乳。

  除了按需哺乳,新手妈妈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观察宝宝的饥饿信号,及时喂奶。

  2. 保持乳房清洁,避免感染。

  3. 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宝宝吞咽空气。

  4. 注意观察宝宝的大小便情况,了解宝宝的消化情况。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母亲这个角色。

  总之,按需哺乳是新生儿喂养的最佳方式。新手妈妈们要克服对按需哺乳的误解,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让宝宝健康成长。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新生儿视力模糊不治疗能自愈吗?

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听觉基本发育成熟,但视觉需较长时间发展。6~8个月时,宝宝视力接近成人。 新生儿视力模糊,大脑尚未能处理视觉信息。出生后睡眠时间较长,约20小时,属正常。 新生儿听力、视力正常,但视觉距离短,需关注精神状态。

医学奇迹见证者

1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消化不良不治疗会自愈吗?

宝宝消化不良不治疗会自愈吗? 宝宝消化不良时,可以暂停辅食,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通常情况下,宝宝的肠胃会逐渐适应,消化不良的症状会得到缓解。 宝宝四个月时添加辅食,需要遵循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如果宝宝出现消化不良,建议暂停添加新的辅食,观察宝宝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健康百科

1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黄疸不治疗能自愈吗?

新生儿黄疸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无需特别治疗。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1周内自然消退。生理性黄疸不会对婴儿造成伤害,无需特别治疗。 病理性黄疸则可能需要治疗,如光疗等。如果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症状,如黄疸持续不退、皮肤颜色变深、食欲下降、反应迟钝等,应及时就医。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但家长仍需关注婴儿的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医疗数据守护者

11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儿大便干燥不治疗能自愈吗?

婴儿大便干燥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愈的。 6个月之前的婴儿,大便干燥多与喂养食物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干燥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由于配方奶成分的影响,大便干燥的机会较多。 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如五谷杂粮、蔬菜等,这些食物含有纤维素,有助于通便,减少大便干燥的发生。 此外,蔬菜可以调整大便性状,使大便变得柔软,易于排出。 因此,对于婴儿大便干燥,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和饮食结构,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

未来医疗领航员

1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黄疸高不治疗能自愈吗?

宝宝黄疸高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以自愈。 宝宝出生后第三天到第六天出现黄疸是正常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一般数值不超过17mg/dl。这种情况下,宝宝多喝水、适量晒太阳,黄疸会逐渐消退。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黄疸指数较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每次约35ml,水温控制在40-50度。 2. 给宝宝喝一些葡萄糖水。 3. 让宝宝适量晒太阳,每天早上10点左右,注意避免晒伤眼睛。 如果宝宝出现严重黄疸或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疗新知速递

1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六个月宝宝不吃辅食能自己好吗?

六个月宝宝不吃辅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 1. 逐渐增加辅食种类:从单一辅食开始,逐步增加种类,让宝宝适应。 2. 适当喂养:从稀饭、粥等易于接受的辅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果汁、菜汁、果蔬泥等。 3. 良好的喂养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避免分散宝宝注意力。 4. 家长耐心引导:保持耐心,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以免造成逆反心理。 5. 及时就医:如果宝宝长期不吃辅食,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

健康管理专家

1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18个月宝宝食谱应注意什么?

18个月宝宝的食谱应该丰富多样,包括谷类、肉类、鱼类、豆类等,注意平衡饮食,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主食可选择米粥、小米粥、燕麦粥等稠粥,也可添加米粉、面条、馒头等固体食物。 肉类和鱼类可提供碎肉、带馅食物、饺子、馄饨、包子等,同时添加豆腐、新鲜蔬菜、鱼肉、虾肉等。 豆类可吃豆腐、豆浆等。 水果可选苹果、梨子、香蕉、葡萄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添加辅食时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运动与健康

1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满月婴儿吃90毫升奶多吗?

满月婴儿吃90毫升奶不算多。 婴儿在满月后,每次吃奶90毫升是正常范围内的。 随着宝宝长大,肠胃功能发育完善,吃奶量也会增加。 妈妈在喂奶的时候,注意一天喂6次奶,每次喂奶时间要间隔4个小时。 部分宝宝吃90毫升奶还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 满月宝宝在吃奶后,没有出现吐奶情况,大便里面没有泡沫,大便没有变稀,排便次数没有增加,就不用担心宝宝吃奶多。 宝宝能吃多少奶和体重也有关系,能吃的宝宝体重增长快。 在宝宝哭的时候,可以适当喂白开水喝。 妈妈需要定期带宝宝做检查,看身体各个数据,就知道宝宝发育的好不好。 奶水是宝宝在出生后,唯一的摄取源,营养物质充足,宝宝才能健康成长。

医疗趋势观察站

1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长期食用超浓奶粉不治疗会怎样?

不建议新生儿长期食用超浓奶粉。 新生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过量摄入高浓度奶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建议家长调整奶粉浓度,增加母乳喂养比例,并注意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便秘,可适当使用稀释后的开塞露。 同时,建议增加孩子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消化。

医者荣耀

1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儿睡觉使劲哼哼不治疗能自愈吗?

婴儿睡觉使劲哼哼是正常现象,通常不需要治疗。 宝宝晚上睡觉总醒,要不也得哼哼两声,还经常在床上翻来翻去。其实,这就是人类的睡眠模式,即使是大人也一样会在睡梦中翻身。所有的人睡眠都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快速动睡眠,一种叫非快速动眼睡眠。因此,婴儿睡觉时哼哼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别治疗。 当然,如果婴儿的哼哼声过于频繁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等,建议及时就医。

跨界医疗探索者

1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宝宝从一段奶粉转到二段奶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41

医生建议:对于婴儿奶粉转换,建议采用混合转奶法或隔次转奶法,逐步增加新奶粉的比例,整个过程大约需要7-10天。转奶期间,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转奶。保持宝宝饮食规律,避免在转奶期间添加新的辅食。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查看详情

宝宝多大可以使用这个产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6

医生建议:对于新生儿及以上的宝宝,使用此类产品时,首先要确保产品适合宝宝的年龄。使用前,建议先在宝宝的小范围皮肤上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宝宝的皮肤状况,如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日常护理中,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产品,以减少皮肤负担。

查看详情

宝宝一岁零一个月,想知道是否可以使用宽口杯子?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8

医生建议:对于一岁以上的宝宝,使用宽口杯子是可以的,这有助于宝宝学习独立饮水,促进口腔肌肉的发育。选择时应确保杯子材质安全、易清洗且设计适合宝宝抓握。使用时,保持杯子的清洁,初期可放少量水让宝宝适应,注意观察宝宝使用情况,避免因杯子太重而摔倒。适当使用宽口杯子不会影响牙齿发育,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含着杯子,以减少蛀牙风险。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