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儿童要远离69种感冒药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
秒懂健康
分享健康分享爱

  英国政府下属的药品和医疗产品管理中心(MHRA)近日发布的一项药品警示,让市民常吃的感冒药成了关注焦点:有69种常用感冒药都含有15种可能导致副作用的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幻觉以及干扰睡眠等”,儿童服用甚至有死亡危险。MHRA还称,有至少5名两岁以下儿童因过量服用此类感冒药而死亡,而且有超过100个出现有害反应的严重病例,在有些病例中,有儿童不得不因为药物反应而入院接受治疗。

  常用感冒药含危险成分

  记者在重庆江北昌野药房看到,这里销售的感冒药有20多种,包括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宁、快克、泰诺、康必得、感康等。中成药有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感冒灵胶囊、银翘解毒片、抗病毒冲剂、999感冒灵冲剂、感冒灵胶囊等。白加黑、新康泰克等都摆在醒目的位置。

  打开一盒新康泰克,在药品成分一栏中,记者看到,“每片含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500毫克、氢溴酸右美沙芬15毫克、盐酸伪麻黄碱30毫克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2毫克”。其中的右美沙芬、伪麻黄碱、氯苯那敏都在上述15种副作用成分之列。“感冒药就是治感冒的嘛,副作用小得很。”对记者提出的感冒药有危险副作用疑问,该药房工作人员说。

  不过,和平药房质量管理部有关负责人却对记者说,其实早在去年底,国家就发出了新康泰克、白加黑等感冒药最多只能限购5盒,其原因之一就是防止感冒药滥用。“吃感冒药也要遵医嘱,不要擅自加大剂量。”他说。

  尽量别给孩子吃感冒药

  采访中记者得知,很多市民都有滥服感冒药的习惯。家住江北的熊先生就称,自己鼻子稍有不通、堵塞,就会找一粒新康泰克来吃,感冒严重时一次还会服2—3粒,感觉下猛药能好得更快。而北碚的高女士则称,自己喜欢服用感冒类西药搭配板蓝根冲剂,认为这样是双保险。

  重医附二院胡教授指出,感冒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概一周左右就会自愈。“感冒药千万不要长期服用,一般在感冒初期服用2—3天即可,平时要多注意喝水、休息、通风。”

  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称,药物都有正常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患者服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要过量服用。我市目前还未收到因不良感冒药的严重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尽量不要给孩子吃感冒药,尤其是多种感冒药不能同时服用,那样引发的不良反应会更多。专家建议对儿童感冒可采取一些物理的方法,比如降温、冲洗鼻子、注意通风等,这些方法也可以缓解感冒症状,且没有副作用。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感冒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飞沫传播常见病,表现为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休克而致命简介乙型流感,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伴头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以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现为主,单纯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胃肠型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肺炎型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系统受损等表现。主要通过接触及飞沫传播,传染性强,轻症患者病程短,常呈自限性,有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本病多数可以治愈。部分患者治疗也可自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1~2周,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应该引起重视,以免引起肺炎、心脏损伤、休克等。症状表现:乙型流感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有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如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乙型流感和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乙型流感有哪些类型?乙型流感根据的临床症状分为:1.单纯型2.胃肠型3.肺炎型4.中毒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乙型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怎么预防?养好良好的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习惯,经常接触的东西进行清洁消毒,应少去人群集聚的地方,避免接触传染源。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应该佩戴口罩。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具体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主要患病人群是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部分患者治疗也可自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一般需手术治疗。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可能引起肺炎、心脏损伤、休克等。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王珍珍主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