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精准医疗手段,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的研究却表明,并非所有靶向治疗都能提高疗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赫奇等研究者在论文中指出,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主化疗+贝伐单抗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帕尼单抗,不良反应增多,疗效却并未改善,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短于不加帕尼单抗的对照组。
这一研究结果引发了对靶向治疗疗效的重新思考。虽然靶向治疗并非多多益善,但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
靶向治疗并非多多益善
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一直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效药物,并已被纳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治疗指南。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在化疗加用贝伐单抗时,如果再加上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不仅无益,疗效反而降低。这表明,靶向治疗并非多多益善,盲目联合使用多种靶向药物并不能提高疗效。
靶向治疗的价值仍应肯定
尽管靶向治疗并非多多益善,但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疗效优于单用化疗。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二、三线治疗中单药或联合化疗的疗效也得到证实。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三药联合同时阻断多个靶点,增加副作用
荷兰Tol等开展的研究(CAIRO2)和美国Hecht等开展的PACCE研究均表明,靶向EGFR的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靶向VEGF的贝伐单抗+化疗(三药联合)治疗的主要研究终点PFS显著短于贝伐单抗+化疗(两药联合),并且副作用更大。这表明,三药联合并不优于两药联合,反而可能因为副作用增加而降低疗效。
靶向治疗仍需深入研究
尽管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仍需继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靶向治疗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