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老药新用——西格列汀可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

老药新用——西格列汀可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GVHD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在HLA匹配的异基因移植后100天内,II-IV级急性GVHD发病率为34-51%。为了降低GVHD的发生率,临床医生常常采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与甲氨蝶呤或西罗莫司等药物进行预防。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老药新用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西格列汀作为一种DPP-4抑制剂,在降低GVHD风险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前景。DPP-4,也称CD26,是T细胞跨膜受体,具有广泛的活性,包括胰岛素释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诱导的干细胞归巢、造血细胞因子活性和T细胞免疫等。研究证实,下调CD26对预防GVHD有效。

为了验证西格列汀在预防GVHD方面的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考察了西格列汀、他克莫司和西罗莫司联合治疗对II-IV级急性GVHD的预防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西格列汀预防的患者中,100天内II-IV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仅为5%,III或IV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1年的非复发死亡率为0。此外,1年内复发或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6%和37%,无GVHD无复发生存率为46%。研究证实,在西罗莫司治疗基础上,添加西格列汀可显著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00天内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

这项研究为GV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西格列汀作为一种老药新用,有望为GVHD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除了西格列汀,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预防GVHD。例如,糖皮质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这些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总之,GVHD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降低GVH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治疗选择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PCC)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制品,主要用于治疗因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II、VII、IX和X)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这种制品通过提供浓缩的凝血因子,能够迅速纠正凝血因子水平,对于控制出血和管理手术前后的凝血状态至关重要。 适应症 PCC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相关的出血:对于因使用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而导致的出血,PCC能够迅速逆转其抗凝作用,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 2.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对于因子II、VII、IX和X的先天性缺乏,PCC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 3. 肝脏疾病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脏疾病患者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受损,PCC可以作为这些患者凝血管理的重要工具。 4. 急性出血或手术中的凝血因子补充:在急性出血或手术过程中,为了迅速纠正凝血因子水平,预防或控制出血,PCC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PCC在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 血栓风险:使用PCC时,特别是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 过敏反应:虽然不常见,但使用PCC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 剂量和监测:PCC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凝血因子水平、出血严重程度等)个体化调整,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临床状态。 -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PCC的同时,如果患者还在使用其他影响凝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需要特别注意,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选择 对于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除了PCC外,还有其他治疗选择可供考虑: - 特定因子替代疗法:针对特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可以使用相应的单一因子浓缩物,如因子VIII浓缩物用于血友病A的治疗。 - 新鲜冰冻血浆(FFP):虽然FFP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但其作用较PCC慢,且体积较大,可能不适合所有紧急情况。 - 维生素K:对于因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使用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补充维生素K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出血的严重程度、治疗的紧急性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因此,患者在面对凝血因子缺乏症时,应与医生紧密合作,遵循专业的医疗建议,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为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其使用需谨慎,权衡利弊,确保安全有效地管理患者的凝血状态。

AI医疗先锋

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眼底出血有特效药吗?

眼底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对于眼底出血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所谓的“特效药”,但有一些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减少出血的风险或控制病情。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眼底出血的发生。此外,它还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2. 氯吡格雷:作为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其作用更为持久。然而,相比之下,氯吡格雷的副作用可能更大。 3. 维生素K拮抗剂:这类药物,如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性来减少出血风险。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避免过度抗凝导致的出血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不应自行购买或使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眼底出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AI医疗先锋

1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是一种在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当接受移植的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免疫力以排斥供体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时,这些细胞可能会攻击患者的身体组织,尤其是皮肤、肝脏和胃肠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GVHD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皮肤上的斑丘疹,重者则可能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腹泻以及黏膜的糜烂等症状。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患者可能还会并发肺损伤、感染、出血性膀胱炎等并发症。 治疗GVHD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等药物,以及体外光疗等方法。尽管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以控制病情。 预防GVHD的关键在于移植前后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选择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供体、移植前后适当使用预防性药物以及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避免感染和外伤。 对于GVHD患者而言,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确保用药安全,定期复查,以监控病情变化。

医者荣耀

1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直系亲属可以直接给家人输血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当家人需要输血时,直系亲属是否可以直接为其提供血液?实际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通常情况下,直系亲属之间不建议直接进行输血。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区分自身与非自身成分。当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不完全匹配时,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 特别是在直系亲属之间,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某些基因的相似性较高,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将供血者的淋巴细胞误认为是自身成分而不加以排斥。这些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并增殖,可能会攻击受血者的身体组织和器官,导致一种名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严重并发症。这种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非常严重,死亡率较高。 在极少数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合适的供血者,且患者生命垂危,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直系亲属的血液。但这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例如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辐照处理,以破坏其中的淋巴细胞活性,降低TA-GVHD的风险。 在医疗实践中,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会优先选择非直系亲属的匹配血型进行输血。如果确实需要直系亲属输血,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严格的检测,绝不能盲目进行。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充分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医疗科普小站

1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直系亲属能否安全输血?

从医学角度来看,直系亲属之间通常不建议进行输血,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多种潜在的风险。首先,免疫反应风险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由于直系亲属之间遗传基因的高度相似性,他们的血液中的免疫成分也相对接近。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受血者的免疫系统未能有效识别并排斥输入的直系亲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会在受血者体内增殖并攻击其组织器官,导致严重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种疾病的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死亡率可高达90%。 其次,即使直系亲属之间血型相同,也不能完全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除了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外,还有Rh、MN等多种血型系统,以及更为复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这些系统的差异都可能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增加输血反应的风险。 此外,疾病传播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现代输血技术已经能够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处理,但仍存在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直系亲属之间如果存在某些未被检测到的疾病,如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输血可能会增加这些疾病传播的风险。 基于长期的医学实践经验,医生们发现直系亲属之间输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尽量避免使用直系亲属的血液作为输血源,以降低输血风险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遵守相关的输血规定和流程。

医疗新知速递

1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在探讨直系亲属是否可以互相输血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和潜在风险。直系亲属之间的血型可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进行输血。由于直系亲属间基因相似度较高,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可能会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受血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外,直系亲属间的输血还可能增加溶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医疗实践中,输血应严格遵循同型输注的原则,即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相同或相容。对于直系亲属间的输血,即使血型匹配,也需要谨慎考虑,因为潜在的免疫风险难以完全排除。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无法找到合适的非直系亲属供血者,且直系亲属血型匹配且经过严格检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直系亲属间的输血,并且需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反应。 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医疗机构通常鼓励非直系亲属或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献血,以扩大血源选择范围,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健康守护者

1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环孢素软胶囊能预防哪些移植排斥反应?

环孢素软胶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环孢素,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从而有效预防同种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或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此外,环孢素软胶囊还用于预防和治疗骨髓移植时可能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是一种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在使用环孢素软胶囊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特别是在器官移植的早期阶段,通常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起始剂量为6~11mg/kg/日,根据患者的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维持剂量一般为2~6mg/kg/日,分两次口服。对于骨髓移植患者,预防GVHD的治疗方案则有所不同,移植前一天开始使用环孢素注射液,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改为口服环孢素软胶囊,起始剂量为6mg/kg/日,随后逐渐减量,整个疗程大约持续半年。 环孢素软胶囊的使用需在有免疫抑制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在服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肾功能,及时调整剂量,避免药物毒性。

运动与健康

1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预防和治疗血液疾病?

血液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是一类影响血液、骨髓及相关组织的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杨世伟医生,作为一名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工作的专业医生,专注于血液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杨医生拥有内科学(血液病学)硕士学位,自毕业后便投身于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中。他不仅参与了省级课题研究,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中华系列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及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杨医生在血液病领域的专业水平,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血液疾病的治疗,杨医生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通过微信扫码,患者可以随时向杨世伟医生咨询,获得专业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杨医生还特别关注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这是血液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对于血液疾病的预防、诊断还是治疗,杨世伟医生都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杨医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战胜疾病,重获健康。

精准医疗探秘

14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房颤患者应如何选择抗凝治疗?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中风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那么,面对多种抗凝治疗选项,患者应如何做出选择呢? 首先,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之一。使用VKA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监测,以确保药物剂量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需要患者有较高的依从性和定期的医疗监测。 其次,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NOAC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INR,且抗凝效果稳定。但相比之下,NOAC的价格较高,可能会成为一些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于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这种手术通过封闭左心耳来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中风风险。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考虑。 总之,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疾病以及出血风险等因素。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为患者推荐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疗星辰探秘

1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双香豆素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

双香豆素,又称双香豆精或紫苜蓿酚,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之一。它属于香豆素类药物,主要通过口服给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栓塞性静脉炎以及各种血栓栓塞疾病。双香豆素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相似,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发挥其抗凝血作用。尽管其起效速度相对较慢,但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为患者提供了稳定的抗凝治疗效果。 在使用双香豆素时,患者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泻、腹痛)、皮肤过敏反应以及头痛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近期接受过手术或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双香豆素。除双香豆素外,临床上还有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因此选择使用何种抗凝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建议。 总之,双香豆素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立即就医咨询。

疾病解码者

1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