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爱的味道,竟然是大脑杀手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大家好,我是一颗有思想的糖。

  我万众瞩目、人见人爱,喜欢寄生于各种好吃的食物中,如饮料、糖果、蛋糕、饼干、冰淇淋......很少有人能抵御我的魅力。

  最近一两年,关于戒糖的风刮得特别大,大家都想抵御我,把我当成死敌,说我会破坏人类的身体,如导致人类的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发。

  可人类就想这样摧毁我吗?未免太小看了我的本事。

  我组织庞大,不可能轻易摧毁

  有人可能会暗暗自喜,自称自己从来不吃糖......

  说这句话的人我只能说他太幼稚。

  其实人类并不知道他每天会吃多少糖,早上的牛奶、咖啡、豆浆、八宝粥、加餐的饼干、酸奶、牛肉干,休闲时的辣条、巧克力,晚上的生蚝、烤串......都存在我勾人的身影。

  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吃东西,就算是家里普通的菜肴,比如青菜、土豆等,都会有我的存在。

  作为糖,我建立的一个大家庭庞大到人类无法想象,葡糖糖、蔗糖、果糖、乳糖......这些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挑逗人类的欲望,让人类忍不住想吃我。

  为什么人类这么爱我?

  人类祖先留给他们一个爱我的大脑

  人类的祖先,食物来源都很匮乏,

  自然界的野果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因为苦涩、带酸味的果子可能还没有成熟,

  或者有毒和腐烂,吃了可能引起疾病,

  而含糖量高的甜果不仅会减少疾病的产生,

  还是极好的能量来源。

  因此,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

  与生俱来拥有一个喜欢甜食的大脑系统。

  如今,

  人类的饮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量的来源丰富多彩,

  但是大脑的功能还和他们祖先非常相似,

  喜欢吃甜食。

  人类还容易陷入我的“甜蜜陷阱”

  当人类吃甜食时,

  大脑的奖励系统(中脑边缘的多巴胺能系统)会被激活,

  让人类产生对我产生渴望并为之付出行动。

  这种奖励系统容易在人类处于压力、

  饥饿或仅在摆满诱人的蛋糕时触发。

  举个例子,昏昏欲睡的下午,

  人类正为工作烦恼。

  这个时候,

  人类大脑想起了上次喝到奶茶时的感觉,

  它希望再次得到这种奖励。

  于是,人类大脑发出了「好想喝奶茶」的信号,

  并促使人类打开手机,

  点下一杯奶茶。

  就这样,多巴胺能系统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种奖赏回路也会不断被强化,

  促使人类在下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让人类陷入我的“甜蜜陷阱”之中。

  人类会对我上瘾

  前面已经提到,人类对我是与生俱来的喜欢,

  但我还有一个杀手锏,

  就是让人类对我上瘾,

  特别是经常吃高脂、高糖饮食的人类。

  发表在《Physiology & Behavior》一项研究让参与者在他们饥饿时,让他们为自己打分,觉得自己会吃多少高热量零食。结果表明平常喜爱高脂肪、高糖的人,甚至在他们不饿的时候,对零食的渴望更高。

  虽然我并不会像药物一样产生明显的「戒断反应」,但我具备一些让人类上瘾的条件:比如降低人类自控能力、让人类对我产生强烈的渴望感并不计后果地想拥有我,某些人类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我,对我的思恋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要和我来一次长时间亲密接触(吃更多甜食)才能得到满足。

  我会让人类大脑变笨

  人类大脑对我是如此偏爱,

  我也会好好回报它——让它变笨。

  如果人类对我太过迷恋,我能让破坏他大脑里的海马体(对记忆起关键作用的部位)。

  研究表明,经常吃高糖饮食的老鼠不太记得以前在特点地点见过的物体,也进一步证明我对海马体的破坏性有多强了吧。

  至于我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破坏,主要是因为我引起的海马体变化是让新生神经元减少(新生神经元对记忆编码至关重要)和与炎症相关的化学物质增加有关。

  如何让大脑远离我?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4 年营养指南中建议:成人每天添加我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5% 以下,即约 25~30 克每天。

  重要的是,大脑的神经可塑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我的摄入减少而重置,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这一过程。富含omaga-3脂肪(存在于鱼油、坚果和种子中)的食物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促进大脑形成新神经元。

  虽然改变一些习惯并不容易,比如少喝奶茶或者含糖饮料,但是你的大脑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感谢你。

  很多人这一生

  喝过各种高档饮品

  然而喝到最后才发现

  原来最健康的还是那杯白开水

#肥胖#冠心病#糖尿病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胸闷、胸痛伴有呼吸困难,或心悸等主要需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目前冠心病法治愈,仍需长期药物治疗简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发生的疾病。当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积聚形成斑块时,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这些斑块会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或阻碍流向心脏的血流量,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最典型的症状是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积极规范的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保证患者生命质量。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等。诊断依据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确诊。心电图可大致提示冠心病发作的迹象;超声心动图明确心室运动情况;冠脉造影用以明确狭窄的血管以及部位。疾病类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1)稳定型心绞痛(2)症状型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3)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稳定型心绞痛(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2.3%[1]。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法治愈,一旦确诊,需终身服药。因血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后,斑块在短期内易消失,如果控制好,有可能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严重并发症。是否遗传?有。遗传因素对冠心病有影响。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程姝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