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有4个禁忌,这些情况都不要吃!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各式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肉馅、生果馅、果酱馅、枣馅、栗子馅等等琳琅满目,让人不知吃哪种才好,也不知道吃多少才够。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大量食用粽子很可能引发消化不良,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不宜过量进食,否则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家住广州天河区的李阿姨平时喜欢吃粘糯的东西,前几天,老家的亲戚包了一大锅八宝和大枣的粽子给她送过来。李阿姨非常高兴,当天晚上饭也没吃,就一连吃了仨大枣粽子。谁知到了半夜,胃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连夜到医院看急诊,原来是消化不良导致老胃病发作了。

  对此,曾晶营主任表示,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粽子的原材料一般为糯米、豆馅、肉类和油脂,相对缺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肉粽中脂肪和盐的含量高,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相当于一碗左右的米饭,加上油脂和肉类,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枧水粽只有糯米和糖,营养成分单一且不易消化。

  建议吃粽子的同时,搭配适量蔬菜、水果,促进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物。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添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剧心脏担负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胃肠道病患者:糯米的粘滞性强,不易消化,胃排空慢,吃后会添加消化道的负担。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假如对进食量不加以控制,会引起患者血糖升高。

  健康吃“粽”有窍门

  尽管专家们主张粽子不宜多吃,但只需把握好诀窍,美味与健康其实能够兼得。

  重视高纤:粽子中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形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只能添加纤维质含量,减轻肠胃担负,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脂肪含量高。假如能改用瘦肉,乃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除了少油、低热量外,还别有一番风味。

  吃粽子有4个禁忌

  1、勿与鱼肉搭配食用

  吃粽子时,搭配什么也很有讲究。粽子主料为糯米,再加上肥肉、豆类配料等不宜消化的食物,进食时最好不要再搭配大鱼大肉,以免进一步加重胃肠的负担。吃粽子后可以喝茶或吃水果来解腻助消化。但切记,胃肠功能弱的人尽量喝淡茶,不要喝浓茶。

  2、勿与冷饮一同食用

  时下各种冷饮搭配的粽子、冰淇淋粽子、生冷粽子等因口感凉爽,受到人们的喜爱。专家认为,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食用冰箱里刚拿出的的粽子,因其生冷、偏硬,对有胃病的人来说并非明智之举,所以最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食用。对于糯米加冰淇淋的粽子由于偏凉、偏腻,不易消化,更加应该少吃,尤其儿童青少年及老人。

  3、勿与油腻食物同食

  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小枣粽子或白米粽,不要吃得太甜,不宜配太油腻的菜。

  4、勿早餐、睡前吃粽子

  专家指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都会减慢,没有来得及消化的粽子停留在胃中,更易引起积滞,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本身曾有慢性胃病、胃溃疡的患者旧病复发,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对于平素胃肠功能不佳的人,最好在两餐之间吃,或者把粽子作为正餐。(通讯员:田乃伟)

#高血压#消化不良
阅读数 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老年人因为激动等出现血压短期急剧升高。可有血压升高、剧烈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及时治疗预后尚可。简介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根据最新的高血压指南,严重的高血压即高血压危象。老年人高血压危象,则是指发生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情况,是由于种种诱因(如情绪激动、饮酒等)作用下发生血管痉挛或收缩,出现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的危险情况,严重者可伴有心、肾、脑等重要靶器官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的危急重症。患者主要症状为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超过180/120mmHg),可伴有视力模糊、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呕吐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去除诱因、急症控制等治疗,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治疗,若能及时治疗,预后尚可[1]。症状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伴有视力模糊、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诊断依据本病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如视力模糊、剧烈头痛等)及血压测量(超过180/120mmHg)即可确诊本病;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心、脑、肾功能损伤情况。老年人高血压危象有哪些类型?根据有新近发生的急性靶器官进行性损害,可分为: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为常见病,暂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9%,其中1%~2%的高血压患者可发生高血压急症[2][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去除诱因、急症控制等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压,避免靶器官损伤或损伤进一步进展,挽救生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因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而危及生命。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冷秀玉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