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院士携手完成六对小儿活体肝脏移植手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联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名誉院长陈肇隆,带领两岸肝脏移植专家团队,联手完成了5例平均年龄4个半月的婴儿肝脏移植,及1例8岁儿童的肝脏移植,这是两岸首次在肝脏移植领域的深度合作,6对供受体均恢复良好。

  两位院士联手进行肝移植手术

  6例均为活体肝脏移植手术,供体来源于小儿父母。6对供受体手术在4天内即高效、集中完成,并均获成功。其中多名患儿术前处于危重状态,4名患儿肝功能严重异常已达衰竭水平,1名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名患儿术前合并较严重的肺部感染,1名患儿为终末期肝包虫病

  第一例患儿仅4个月大,“80后”父亲捐肝救女。小西(化名)是首位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肝脏移植手术的患儿。1个月大时,孩子出现了明显的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发白,尿色加深,检查确诊为胆道闭锁。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脏胆道发育不良,胆汁蓄积在肝内无法排出,引起胆汁性肝硬化。淤滞的胆汁还会反流入血液,损坏大脑、肾脏等器官,导致患儿因肝脏衰竭和多脏器衰竭死亡。肝脏移植是唯一能够治愈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肝移植受者,原发病即为胆道闭锁。

  董家鸿院士是我国内地肝脏移植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创建重庆西南医院和301医院两家肝脏移植中心,合计开展各种术式的肝脏移植1142例。最长存活受者已近20年,10年以上存活病例已达186例,在他的带领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广纳英才,组建起了一支肝脏移植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10余例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成功拯救肝病终末期患者,为开展肝脏移植手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同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的开展得到了 “亚洲肝脏移植之父”——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陈肇隆院士的大力支持。陈肇隆院士受聘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名誉主任,率领台湾移植外科、介入影像、麻醉、重症医学及护理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与董家鸿院士团队联手为小西进行了肝脏移植术。“董家鸿院士是杰出的肝脏移植专家,他组建和领导着一流的肝脏移植团队。希望通过我们两岸移植学界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在亲体肝脏移植领域互相学习,促进海峡两岸在肝脏移植及肝胆外科领域的共同进步,造福更多的病患。这也是当年王永庆先生无偿捐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希望看到的愿景。”陈肇隆说。

  董家鸿院士(左一)、陈肇隆院士(左二)带领移植医师团队查房

  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小西父亲决定为女儿捐肝。肝脏移植团队联合儿科、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输血科、心脏内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组成多学科联合团队,为父女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

  父女两台手术同时进行,从供者小西父亲体内切取左侧部分肝脏,经过灌洗等处理,尽快植入自身肝脏已经完全切除的小西体内,并确保两人的安全。“小西的父亲原本是一个健康人,在保证他的部分肝脏移植小西体内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同时,更要确保小西父亲剩余肝脏功能正常,避免出现腹腔感染胆瘘等后遗症。”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倩说。因此,术前评估非常重要,需要考虑切取肝脏的部位、大小形状、血管条件,规划好每条血管的直径,反复运用影像评估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一共要接三条血管和一个胆道。”肝胆胰外科的汤睿医师介绍说。将供体的肝静脉与受体的下腔静脉吻合,是手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必须充分设计好吻合口径和吻合角度,否则极易扭曲堵塞,造成植入的肝脏淤血,严重时会导致手术失败。只有精准的手术技术,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保障患儿术后长期健康生存。“术中要做四次超声,在接好静脉、动脉,关闭腹腔之前和之后都要做超声来观察血流情况,判断手术效果。”

  刚刚出生四个多月的小西,各个器官、血管都很微小,身体相比成人更加脆弱,不仅考验团队的技术,而且特别需要人文关怀。术中要确认患儿的保温、支撑设备,保证患儿不会受到环境温度过大的影响,娇嫩的皮肤不会受到挤压等。“麻醉团队功不可没。”汤睿说。

  手术当天,两岸团队虽然第一次合作,却配合高效默契。手术关键步骤由董家鸿、陈肇隆两位院士共同完成。手术过程运用了董家鸿倡导的精准肝切除技术,既能够保证父亲最佳术后恢复,又能够保证小西得到健康的肝脏。在移植肝脏动脉吻合过程中,台湾团队的显微外科医师展示了精湛的外科技术,在10倍外科显微镜下,完美对接了小西的纤细血管和来自父亲的相对较粗的血管。各个血管吻合完毕后开放,小西的血液奔流入父亲的部分肝脏,原本灌洗苍白的肝脏迅速红润起来,动脉随着心脏的搏动一起跳动,金黄的胆汁开始分泌,宣告着新生的到来。

  术后,联合诊疗团队也没有松懈,交流讨论照护策略,严密监测各项指标和移植肝脏的血流,平衡抗排斥和抗感染治疗方案,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防控肺部感染,为肝脏机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婴幼儿的体质和成人远远不同,耐受性相对弱小,稍有调节和外界影响就会发生明显的波动。为了充分保证术后恢复的平稳,不间断的监护和随时配合病情变化的微调至关重要。术后3周,小西康复出院。肝胆胰中心个案管理师,为小西制定了个体化的复查随访方案,全面负责小西出院后的用药宣教、复查安排,为小西无缝衔接移植中心专家,精细调整抗排斥药物服用方案。

  部分肝脏移植团队医务人员与出院的患者合影

  继小西之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又接收了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两位院士联手,共同成功为患儿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两岸团队在肝移植领域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以此为契机,推进和扩大与台湾医疗同道的交流往来,借鉴先进的移植经验,带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肝脏移植团队建成世界一流的移植中心。两岸携手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以提升全民生命品质为己任,两岸共圆中国梦。”董家鸿说。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肺细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脏病[阿耶萨氏综合征]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棘球绦虫的蚴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明显症状,囊肿增大后有腹胀、肝区隐痛等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预后良好简介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蚴或包囊感染所致,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较为流行。肝包虫病多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肝包虫病初期明显症状,随着囊肿的增大,可出现腹胀、肝区隐痛、上腹部痛性肿块等症状或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肝包虫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及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会造成死亡。未经及时规范治疗的肝包虫病患者,可因发生肝功能衰竭、合并感染、囊肿破裂合并急性腹膜炎等而危及生命安全。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腹胀、右上腹钝痛等。诊断依据:依据有牧区居住或生活史,上腹部出现缓慢、进行性肿块而肝病史、全身情况良好者,应考虑本病,结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脏液性占位时,可确诊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有哪些类型?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1)单房型(囊型包虫病)(2)多房型(泡型包虫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通过人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被传染。怎么预防吃生食,喝生水,饭前便后清洗双手,烹饪时生熟分开处理,可预防该病。是否常见?本病在畜牧区常见。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四川西部、西藏等地区常见[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男性或女性[2]。是否可以治愈?目前可以治愈。及时行手术治疗的肝包虫病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会造成死亡。未经及时治疗的肝包虫病患者,可因发生肝功能衰竭、合并感染、囊肿破裂合并急性腹膜炎等而危及生命安全。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刘定立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