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名器官移植“重生人”庆祝“生日”,分享病友故事!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63位特殊成员相聚同唱生日歌,庆祝他们通过器官移植获得了“重生”,感谢医院,感恩器官捐献者。

  12月21日下午,中山一院举行了一场感人的肝移植、多器官移植病友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才6岁,有20多人已经度过了十个以上的“重生日”。接受39健康网采访的肝移植“重生人”表示,肝移植其实没有想象中可怕,感谢有器官移植技术,第二次生命是捐献者给的,以后会更加珍惜人生。而作为器官移植的受益者,他们非常愿意支持器官捐献工作,不少人都有意愿捐献自己的器官。

  三位肝移植病人:分享“重生”故事

  第一位:肝移植先行者陈先生

  来自广东江门的陈先生,今年54岁,1998年因胆管癌进行了肝移植。他是这次交流会上做手术距今时间最久的一位,今年已是第20个年头了。这位皮肤黝黑的老实汉子,却想到要为这次病友会送上生日蛋糕,庆祝可贵的“重生”。

  “20年前,器官移植技术还不成熟,大家都比较恐惧,当时是家人和医生瞒着我,给我做了肝移植。”陈先生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又是多么幸运!

  年轻时的陈先生就是一位乙肝感染者,34岁那年突然查出胆管癌,开始吃药治疗,依然抵挡不住病情迅速发展。

  “面部发黄非常严重,医生说如果不做移植手术,最多只能活2-3个月就没命了。”陈先生表示,当时一位朋友告知他的家人,中山一院可以做肝移植。那时候,器官移植不像今天被大家接受,“如果我当时知道要做肝移植,肯定也会拒绝。但是我的家人觉得这是最后的希望,尽管手术风险大,也应该搏一博。”

  做完手术后,陈先生才知道自己身体里有了别人的器官。

  第二位:“二孩爸爸”郭先生

  “2011年12月22日,是我重生的日子!我特别要感谢捐献者,感谢中山医的医护人员。”来自梅州的移友郭先生(化名),6年前因为肝硬化内出血做了肝移植手术。就在今年年初,他喜当“二胎爸爸”,二孩是个可爱的小公主,一家人过得幸福又满足。

  “我是37岁确诊肝硬化,内出血了5-6次,眼看只剩1-2个月的生命。”郭先生说,除了肝移植没有别的方法能救命,大概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了适合的肝源。

  “等待肝源那段时间,心里特别煎熬,因为我很清楚不是每个病人都有机会移植,很怕自己没命等到肝源。”郭先生坦言,那时天天上网查找有关肝移植的知识,对手术过程、手术风险、并发症了解得一清二楚。现在病友都说,郭先生掌握的肝移植知识顶得上半个医生。

  移植手术很成功,术后除了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工作生活跟病之前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郭先生表示,肝移植不会影响生育,赶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他们顺其自然生了二孩。

  “我很庆幸有器官移植技术,感谢捐献者让我获得了重生。我也有意愿捐献器官,希望能回馈社会。”他激动地不断重复说道。

  第三位:希望传递“生命礼物”的李先生

  “2013年2月19日中午12时19分,我突然接到何院长的电话说有合适我的肝源,问我做不做手术,给我20分钟考虑。”来自珠海的移友李先生放下电话后,立刻狂打了几个电话(给老婆孩子、珠海的医生),然后在20分钟内果断回复医生“我做!”,实现了“重生”。

  别看现在的李先生身强体壮,说话中气十足,但2012年的肝硬化晚期腹水,把他折腾得够呛。他三天两头要靠打白蛋白来减轻症状,热的凉的都不敢吃,饮食十分忌口,每天还担惊受怕,“那时候我遗书都写好了。”

  器官移植手术发展到2012年已经比较成熟了,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李先生从确定要肝移植开始,等肝源一就是大半年。等肝源的期间,他因反复发烧,腹水厉害,甚至想过自杀。李先生回忆说,那时候有两个病友就在等肝源期间去世了。

  “所以,当接到医生说有我合适的肝源的时候,我马上给弟弟、老婆、儿子打电话,让他们赶快回家。”李先生说,2013年2月19日晚上9点上手术台,第二天清晨5点多手术结束,7点半他就醒来了。术后第17天出院,术后第18天就开车了。这四年来天天上健身房举重锻炼,一点也不忌口,什么都吃。

  李先生表示,换肝后他的整个心态都变好,以前天天跟儿子吵架,手术后跟儿子关系变好了,近5年来再也没有发过脾气。“等我走了以后,谁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人死后不过是一把灰,我现在看得很开!”他激动地说,自己的命就是靠别人捐献的肝脏救回来的。以后如有不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器官,要让珍贵的“生命礼物”传递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

  何晓顺教授:你们是正常人,不要再把自己当成病人

  广东是全国的器官移植大省,所有的器官移植包括心、肝、肺、胰腺、小肠的移植,都能开展。“之前做的是心、肺联合移植,而广东的单肺移植刚刚获得了国家批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表示,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是值得信赖的技术,希望病友不要恐惧它。

  同时,他呼吁社会关注器官捐献。尽管广东是器官捐献大省,捐献数量为全国之最,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的中心之一。今年,该医院开展了近500例肝肾器官移植,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跟需求相比,仍不能满足,特别是肾源短缺,肾移植比例只有30:1。

  何晓顺指出, 器官移植手术与其他手术的一大区别在于,器官移植者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所以需要医务人员提供终身服务。“器官移植病友会将会一直办下去,医院接下来将组织专门的医护队伍更好为这些‘重生人’服务。”他在现场再三鼓励器官移植后重获新生的病友,“你们已经是正常人,不要再把自己当病人”。(通讯员彭福祥)

#肝硬化#克拉特斯金瘤 (M81620/3)#肝移植状态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症状为肝肿大、腹部蛙腹状、腹软等主要由肝脏疾病所致常引发水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等简介肝腹水是指主要由于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促使组织纤维再生和瘢痕收缩,引起肝脏变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之后,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形成肝腹水。主要表现为肝肿大、腹部蛙腹状、坐立安、进食困难、睡眠困难、尿少等症状,好发于慢性肝炎患者及酗酒者,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如果有积极治疗,则容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症状表现: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肝肿大、腹部蛙腹状、坐立安、进食困难、睡眠困难、尿少等。诊断依据:具有肝肿大、腹部蛙腹状、坐立安、进食困难、睡眠困难、尿少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再结合腹腔镜和肝脏穿刺检查即可确诊。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好发于慢性肝炎患者及酗酒者,发病率为75%[1]。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可以治愈。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明显减轻。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彦丽副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