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猝死有2个“锦囊”,每个人都要知道!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猝死本来是一个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词语,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许多大学生熬夜猝死,运动猝死的新闻接踵而来。使我们不得不怀疑猝死是否呈现低龄化年轻化趋势,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接近6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心脏功能而猝死,那么到底猝死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真的难以预防吗?

猝死年轻化竟是不良习惯惹的祸!

国外有临床专家强调,青年人猝死的原因除了一部分人患有基础病,其余的人皆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抽烟酗酒,熬夜久坐,青年人暴饮暴食,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

众所周知,当前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运转的快节奏高压力的大环境,大部分青年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就仅仅是通过香烟和酒精的麻痹,来寻求情绪上的愉悦感,而这两种物质含的有害物质,对身体尤其是心功能的影响极大,加上过度劳累,身体免疫力低,间接或直接增加了猝死的可能性。

猝死,还有一个诱因就是抑郁症


大家在了解新闻时不难发现,患者猝死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压力过大,情绪波动大,经常情绪化的做人处事,使其人际关系较为紧张,在抑郁焦虑的氛围下,更加速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抑郁症已经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要寻找出一个能避免突发猝死的方法。

预防猝死有两个“锦囊”

俗话说防大于治,防猝死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从两大方面,第一是生活习惯,第二是情绪方面。


1、生活方面

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加强运动,都市白领在长时间的加班中也不忘健身减压,再累再忙也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拿青春赌明天。

2、情绪方面

青年人应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心理调节,多看有关疏导情绪的书籍,有关专家建议,不要把个人的成功与否捆绑在权力地位和金钱上,应该更多的寻找自我价值,学着培养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学会将这些兴趣转换减压,从而改善身体健康增强心功能,不熬夜,低脂肪低糖的饮,不吃辛辣冰冷的食物。

预防猝死,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预防#病因#猝死#抑郁症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2类4~6分钟开始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可救命作息及饮食规律、及时治疗原发病可预防猝死简介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2]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呼吸心跳骤停。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呼吸心跳骤停等生命体征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消失,就可以诊断为猝死。猝死有哪些类型?1.心源性猝死(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2.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导致的猝死)。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较为常见,有数据表明,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病例的近80%,另外约20%为非心源性猝死[1],其中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发生的病例每年约54.5万[2]。是否可以治愈?少部分可以治愈。如果可以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初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使用呼吸机等),大约43%的患者可以生存,但是目前在我国,猝死的生存率到1%[2]。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徐俊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