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哮喘需长期吃药吗?护理哮喘宝宝该注意哪些问题?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什么是 哮喘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哮喘有哪些症状?

  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

  宝宝得哮喘需长期吃药吗?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因此这不但需要医务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哮喘患儿来说,更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哮喘病的治疗重点不能忽视缓解期,因为这个时期患儿哮喘尚未发作,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治疗上可针对患者体质,进行免疫调节,原则上可以用较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哮喘长期服药会影响宝宝健康吗?

  有些家长担心,治疗哮喘病用的是激素药,长时间使用激素药,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这是不用太过于担心的,因为患儿吸入的激素只是作用于局部,而且吸入的量很少,即使少量经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也会很快被代谢分解掉,所以不会引起很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少数患儿使用治疗药物时间过长后,可能会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但是这个家长也是不必太过于担心的,因为停药后口腔的念珠菌感染自然就会消失了。

  护理哮喘宝宝该注意哪些问题?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1.有哮喘史的小孩,父母要学会自我监测,能够认识到哮喘发作的先兆:胸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流泪等,摸索出哮喘发作的规律性,以便做好预防措施。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2.学会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简单紧急处理方法,在送往医院之前先进行自我急救:当患者哮喘发作的时候,应该帮助他先坐下来,让他的身体略向前倾,或半躺半靠在床头或沙发上,安抚患儿的情绪,及时使用应急药物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3.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引起哮喘的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找出引起哮喘的过敏原后要尽量避免接触或食用引起哮喘发作的东西,如花粉、牛奶、鱼虾、鸡蛋等,发作期间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同时因为发作时大汗淋漓,比较容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因此还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另外要慎用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4.呼吸道感染是支气管哮喘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物,加强营养和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别过度运动,因为运动量太大的话也可能会诱发哮喘。如果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5.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如使用最低有效维持量的吸入糖皮质激素等。

  护理哮喘宝宝注意事项6.并存疾病治疗:70%-80%哮喘儿童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有的患儿并存鼻窦炎及胃食管反流等。这些共存疾病可影响哮喘的控制,需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哮喘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使用激素治疗后仍能有效控制症状的哮喘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及对激素耐受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简介激素抵抗型哮喘是一种即使患者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能得到较好疗效的哮喘。该病的发作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对糖皮质激素疗法的耐受性。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暂手术疗法。经过正规且及时的治疗,轻症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容乐观,需要定期复诊,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症状表现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激素耐受性。诊断依据依据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激素耐受性(正常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喘息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而本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症状明显改变)表现,结合过敏原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激素抵抗型哮喘有哪些类型?本病分期分型。但应注意与激素敏感型哮喘、激素依赖型哮喘的鉴别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少见,由于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暂有明确的发病率。是否可以治愈?难以完全治愈。经过正规且及时的治疗,轻症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并达到治愈。但病情严重的患者的预后容乐观,需要定期复诊,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是否遗传?是,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谭晓明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