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糖酶缺乏那些事儿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有所转变,不再是只关注疾病而是更多的关注人,关注人的感受。
的确,过去对这个疾病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合适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案。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富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有所改变,过去儿科常见的四大疾病是贫血,佝偻病,婴儿腹泻和肺炎,现在儿童的发育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宝妈常常讨论的肠绞痛就和乳糖不耐受有很大关系。
一直以来,不少小婴儿吃过奶以后有肚子胀,排气多,便便稀,量少,次数多,身体扭动不安,
看上去很不舒服。老人们说这是孩子长身体呢,撑一撑,长一长, 没有把它当成病。到医院一通检查下来,孩子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和的化验检查都是基本正常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拉肚子呢?
现在知道,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乳糖不耐受。
1.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呢?
我们知道乳类都含有一定比例的乳糖。乳糖进入肠道以后,在乳糖最后一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常见于成人。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严重者不仅可能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也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工作。
3、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概率大吗?
世界上70%的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存在种族、地域和年龄差异。
北欧、白种人发病率最低,2~50%,亚洲人最高,中国人大约 75~95%。婴儿容易出现阶段性的乳糖酶缺乏,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婴幼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0—30%。也就是说,每10个宝宝中就有2-3个宝宝天生喝奶会出现消化问题。加上由于感染性腹泻、手术及药物损伤后,如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等导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则高达7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宝宝发生腹泻,就可能导致肠道内乳糖酶的流失,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情况,从而导致二次腹泻,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4.怎样确诊乳糖不耐受症呢?
根据病史,进行初步筛查及实验室检查。
初筛:消化道症状与乳类摄入有关,去乳糖饮食2周内症状消失,再次摄入后症状复发,即可初步诊断。但现在家长一般不太愿意接受。
实验室检查:
1、呼气氢试验:口服乳糖后测呼气氢,或者测血糖的变化,年幼儿不适用 。
2、大便还原糖及Ph值测定:还原糖>++, Ph<5.5,误差比较大。
3、尿半乳糖检测: (-) 红色(有半乳糖),排除;, (+) 不变色,阳性,确诊。尿半乳糖检测是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方法,原理很复杂,操作很方便,准确性与操作者熟练程度有一定关系。
4、其他方法:
乳糖酶检查的金标准是小肠黏膜的活检,因为是有创检查,所以非常少的应用。最后是基因诊断,人的基因型和乳糖酶的活性的是有明确的关系的。这种精准医疗技术,将来会越来越成熟。
对于成人,我们还可以采用诊断性治疗,也就是应用去乳糖饮食两周,如果症状明显的缓解,再次摄入后症状复发,即可初步诊断。但现在一般家长不太能够接受,我们还是推荐相对简单的尿半乳糖检测,吃奶后1小时留尿液检测,半小时可以出结果。
5. 到哪儿去做尿半乳糖检测呢?
去网上搜一下~尿半乳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上的教程,很容易判断结果。
有了结果,你就可以去选择买乳糖酶添加到奶里或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
5、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症状怎么区别呢?
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停用牛奶,改用母乳,腹泻就会停止,而乳糖不耐受的孩子对牛奶和母乳都不能耐受,牛奶过敏还会出现皮肤过敏,和胃肠道出血等表现,这些也是乳糖不耐受没有的。
乳糖不耐受怎样治疗?
如果患儿大便次数不太多,症状不太明显,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即使存在乳糖不耐受,一般也不需特殊治疗。
饮食治疗:避免使用乳糖及含乳糖食物
---人工喂养可以选用无乳糖奶粉喂养,大豆奶粉,米(面)。 一般二周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短期内不会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益生菌:乳酸菌可产生乳糖酶,双歧杆菌,酪酸菌 。但要注意,儿童剂型的益生菌常常含有奶粉。
乳糖酶:是母乳喂养儿最佳选择。人工喂养可用无乳糖配方奶。去乳糖饮食和用一些消除肠胀气的药物,以及按摩和益生菌,都能改善症状,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添加乳糖酶可以降低食物中乳糖含量。母乳中40%的热量来源于乳糖,可以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如果乳糖摄入不足的话,引起,婴儿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容易发生蛋白质缺乏。乳糖还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在0到1岁是脑发育的黄金关键期,乳糖的作用不能忽视。乳糖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防止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少量的乳糖摄入,可以诱导乳糖酶的分泌,帮助肠道提高对乳糖的耐受。改变喂养方式,提倡少量多次喂养。
乳糖酶的使用
配方奶喂养:每顿滴2-4滴乳糖酶复配乳制剂或半包-1包乳糖酶粉到奶液中,轻轻摇晃均匀,放置一会儿,奶液中大约70%的乳糖被分解,尚有30%左右的乳糖剩余。
母乳喂养:将前奶15毫升(乳糖的含量最高)挤出,盛在汤匙或其他容器中,进入乳糖酶,充分混合均匀,一般要二三十分钟后喂给孩子,然后正常喂养。症状可用4个字总结——酸,气,胀,痛。用了乳糖酶,情况好转,稳定一段时间,慢慢减量,有的人就好了,有的终生存在。
是不是乳糖酶缺乏的人就永远不能喝奶制品的呢?
不一定。
2. 乳糖不耐受的类型一共有四种,各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种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遗传所致,常有顽固性腹泻,脱水,电解质丢失。这些人终身不能喝奶制品,喝了就会不舒服。
第二种类型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常发生在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手术或者营养不良等,原发病治疗好了,小肠上皮损伤修复以后,慢慢会好起来。
第三种是发育型乳糖不耐受,常见于在怀孕37周前就提早出生的早产儿,乳糖酶是从胎儿期34周才开始发育,婴儿期达到高峰,断奶后逐渐下降。他们出生的时候肠道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消化乳糖的酶还没有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