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用6个月细菌长满100万+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很多老一辈很节俭,一条毛巾不用到脱线断裂都不舍得更换,但是,有家纺专家表示,毛巾要定期更换才健康,否则毛巾用久了沾染了大量的细菌,对人体有害无益。所以说毛巾天天与我们的皮肤接触,与我们的健康相关,用好毛巾很有必要。

毛巾_20670420_xxl

  毛巾不干净,会引发什么问题?

  毛巾“不干净”,很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尤其是皮肤病。毛巾上常会沾染人体分泌物,其中有许多致病性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茵、霉菌等,长期使用同一条毛巾可以传染多种疾病,如沙眼、脓疱疮疥疮单纯疱疹体癣股癣、足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等。

  看似在生活中经常用的毛巾,很多人却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不少人都习惯一条毛巾用很久,非要“物尽其用”。相关调查显示,65%的人不知道毛巾的正确使用方法,35%的人有时脸部会有轻微瘙痒,却不知道可能是毛巾引起的。

  此外,有实验表明,把新毛巾进行细菌培养,使用6个月的毛巾,培养皿上几乎长满了菌落,估计在一百万这个数量级。

  毛巾的正确打开方式:

  1.每周消毒一次

  可以采用 3种方法灭菌消毒:1.微波炉消毒,细菌消灭率达98%以上。将清洗后的毛巾放入微波炉专用保鲜盒,微波3~5分钟即可。2.中性洗涤剂消毒,能保持毛巾的柔软性。3.高温消毒,用沸水煮5分钟或高压锅蒸10~15分钟,但会影响毛巾的色牢度和强度,不建议经常使用。

  2.每3个月至少换一次

  毛巾是纤维织物,属于有机物,其使用期限一般为3个月。如果毛巾出现霉点或变干变硬,应立即更换。

  3.不要一毛巾多用

  在很多人家里,一条毛巾可用来洗脸、擦手、洗澡、洗头,甚至清洗私处。如此一来,来自手上、脸上、头发以及毛巾自带的细菌就会布满全身,如果病菌进入口鼻腔、眼睛等敏感部位,还可能会引起不适,尤其是孩子和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中招。因此,毛巾必须按用途来分,男性至少有三条,洗脸、洗脚和洗澡毛巾分开使用,女性应准备至少四条,在洗脸、洗脚和洗澡的基础上,再加一条清洗私处的毛巾。

  4.不要与他人公用毛巾

  多人共用毛巾,传播细菌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并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科学证明:钱币、床上用品、毛巾类产品是传染疾病的三大间接传播媒介。

  5.新毛巾不要直接使用

  毛巾在商场陈列时,可能被很多消费者触摸过,直接使用不卫生。此外,购买毛巾也是一门学问:

  一看外观:毛巾缝制是否精细、整齐,毛圈是否平整,色彩是否均匀。

  二摸手感:干硬的毛巾会伤害皮肤,优质毛巾手感蓬松、柔软而无滑腻感,握于拳内松软而有弹性,拍打无棉绒脱落。

  三闻气味:合格的毛巾印染材料有保障,不会沾上设备油渍或其他污垢,无异味。

  四测吸水性:品质好的毛巾如果滴上水滴,能迅速吸收;而劣质毛巾擦在脸上滑溜溜的,不吸水,不去污。

#初期沙眼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结膜角膜炎,有传染性畏光、流泪、眼部异物感、红、痛,可致失明难以治愈,治愈后可能再度感染,需要重复治疗简介沙眼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常由人体眼部接触沙眼衣原体后感染导致,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双眼发病,临床表现为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结膜滤泡等[1]。治疗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本病较难治愈,一般会向慢性疾病病程发展,治疗得当可缓解及减轻症状[1]。症状表现[1]:急性期症状包括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慢性期明显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晚期可能发生眼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实质性角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角膜浑浊等。诊断依据[1]:依据至少两条标准:①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②典型的睑结膜瘢痕;③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小凹(一种特殊的角膜后遗症表现);④广泛的角膜血管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疾病类型[1]:临床上对沙眼有多种分期方法,我国在1979年制定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分期方法:I期(进行活动期)即急性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模糊清,有角膜血管翳。Ⅱ期(退行期)即慢性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Ⅲ期(完全瘢痕期)即晚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传染性。是否具有传染性[2]?有传染性。急性瘢痕期传染性强,完全瘢痕期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2]?传染源:患者和症状病原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眼-手-眼传播,也可通过共用毛巾、洗浴用品、游泳池水污染等接触传播。怎么预防[1,2]?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环境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是否常见[1,2]?本病常见。人群普遍易感,孕妇感染率较高。本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3亿~6亿人感染沙眼,主要见于卫生状况差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是当时致盲的首要病因。70年代后随着卫生医疗水平的发展,发病率大大降低。2014年我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是否可以治愈[1]?一般难以治愈,是一种持续时间长的慢性疾病。经过治疗和卫生环境改善后,症状可以缓解或减轻。在流行地区,症状消失后可能出现再次或多次感染,需要重复治疗。是否遗传[2]?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