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
多少年来,一提到癌症这个词,人们几乎就与死亡划上等号。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即使得到相同医疗条件的治疗,有的患者活得开心快乐,有的却很快郁郁而终。专家表示,临床至少有两三成的病症患者是死于严重的心理休克和极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等恶劣情感的。
癌症不能和死亡划等号 不要盲目恐惧
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防治指南中指出:
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
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命质量。
所以,得了癌症,千万不要给自己来个“一刀切”,觉得自己肯定被判了死刑。我们要学习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不要盲目恐惧。
“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
新近神经精神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失衡会通过大脑引起精神,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现代医学,更是认识到,肿瘤是种“心身相关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促使肿瘤发生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这三大方面。
有人认为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此话虽缺乏流行病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却也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在恐癌文化盛行的中国,由于对肿瘤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患者的确是死于患癌后的错误认知及“心死”后的一连串劣性心身反应。事实上,很多癌症病人从发现疾病到离开人世时间非常短,有的是绝望而拒绝治疗,有的是郁郁寡欢选择自杀,更多的是因为抑郁情绪导致免疫下降,治疗无效。其实,许多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丧命于突如其来的“负面消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从而引起了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心理休克,以致于不救的。所以负面消息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癌症“心疗”四步曲
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和何裕民教授一直从事的心身医学研究,他总结出了癌症“心疗”四步曲:释放压力,走出抑郁,稳定心理,优化个性。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何教授列举了以下几项:
1、不做无谓的联想。临床上,许多肿瘤患者存在着一类错误的思维方式——喜欢或习惯于自我联想,且常常以错误的方式自由联想。比如:如果某项指标“升高”,某处有所不适,一定是癌症复发或转移了!肯定需要化疗放疗了!结果一定没救了!这就是错误联想的恶果。
2、有时,“难得糊涂”更好。好较真常是这类患者的思维特点,而这也是导致他们长期处于高度压力、压抑甚或抑郁、焦虑状态的关键。对肿瘤患者来说,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更好。
3、活在当下。这是句时髦的话,对处于困境的肿瘤患者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
4、要学会及时表达情感,宣泄郁闷。如此,有助于尽快释放压力,走出抑郁。
5、多结交朋友,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度越高,越容易维护自己的心身健康。患癌的可能性越低,即使患了癌,也容易康复。
6、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绘画,包括打打牌、玩玩麻将,等等。这些,有助于释放压力和压抑,解郁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