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家长们的焦虑和担忧往往无以言表。不少家长在孩子生病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输液治疗,认为这样能让孩子好得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将探讨孩子生病是否需要输液,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输液病”。顾名思义,就是患者认为只有输液才能让病情好转,不给输液就是故意为难,这是一种过度输液的现象。在儿科,这种现象尤为常见。
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做检查的情况下,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即使医生反复解释,家长仍然认为医生是故意刁难,不给治。其实,过度输液是有风险的。
过度输液可产生耐药性
儿科医生表示,输液并非什么“高级”的治疗方法,过度的输液容易使孩子产生耐药性,生病后不容易好。一些家长不舍得孩子受罪,就要求输液治疗,这样反而造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很多孩子生病并不需要输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通常不需要输液:
- 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一般不需要输液,只有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才需要考虑输液。
- 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普通气管炎、肺感染性腹泻、癫痫、心律失常等,多以口服为主。
- 重度肺炎、扁桃体化脓、重度脱水,则需要考虑输液。
此外,哪些疾病需要输液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肺炎,建议输液,但有的患儿家长护理好,是轻型的,使用雾化加口服就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又如,重度脱水才需要输液,轻度脱水可以口服治疗,特别严重的才需要住院。
不少家长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医生解释,就好比感冒,正确的口服药物不见得就会比输液好得慢,病程差不多都是一周左右。
输液并非“万金油”,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如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肌肉注射药物吸收比输液慢,比口服快,缺点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损害;口服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缺点在于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还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医生提醒家长,发烧是机体对疾病的正常反应,如果能够确定孩子就是纯粹的感冒,发点烧反而病能好得快点。尝试一下温水浴、调节室温等物理降温方法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一般来说,小孩子精神头很足、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不喊浑身难受、体温不超过38.5℃就没有必要使用退烧药,更没有必要输液,多喝水、注意休息和保持清淡饮食的同时,按时服用清热解毒的对症药物,基本上一周左右即可病愈。
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明确指出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其中,以下儿科疾病不需要输液:
总之,孩子生病并不一定需要输液。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孩子的疾病,不要盲目跟风,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文章 2岁宝宝喝水量问题,医生建议来了!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脚型不正,扁平足加外翻,在线咨询医生怎么治疗?
智慧医疗先锋者
文章 手割了个小口,创口贴选哪个?
AI医疗先锋
文章 宝宝嘴巴流水,手上红点,是手足口病吗?在线咨询医生
医疗数据守护者
文章 宝宝喝水用啥吸管杯好?求推荐和评价
精准医疗探秘
董齐齐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邯郸市中医院
罗杰
住院医师
普通内科
树兰(衢州)医院
李星锐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