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发炎,切还是不切?

  儿童扁桃体有什么用?

  扁桃体是构成Waldeyer咽淋巴环的主要淋巴器官,作为局部免疫器官,它能产生各类免疫球蛋白,扁桃体中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扁桃体在儿童期是有效的免疫器官,对儿童具有保护作用。

  扁桃体的功能

  1.免疫功能

  婴儿出生前从母体胎盘获得抗体,出生3~6个月内即消失殆尽,而其自身形成抗体的过程,大概在4周岁完成。4周岁以前小儿的扁桃体犹如一“预防注射”部位,对抗原刺激反应的结果是淋巴滤泡增生致扁桃体增生性肥大,是代偿功能的表现,不是病态,不应切除。即使肥大影响了呼吸或吞咽,也只能切除腺样体和一侧扁桃体,以维护“预防注射”的重要功能。4岁以后年长小儿的扁桃体仍是与其他淋巴组织一样,尤其能分泌IgA对下呼吸道有保护作用。

  2.扁桃体还具有吞噬功能

  用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反复炎症发作,或有感染灶或有肥大的三种扁桃体,证实其中存在两种巨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这两类细胞在淋巴上皮内及上皮之下的分布密度相似,均具有吞噬外来抗原的作用。

  3.扁桃体还具有神经反射功能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与神经系统有联系,包括儿茶酚胺在内,至少有数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这种联系作用。支配扁桃体的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为免疫系统直接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径路。扁桃体同脾脏和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一样,是受多种神经肽支配。

  4.扁桃体对内分泌的影响

  扁桃体与甲状腺关系密切,发炎的扁桃体对甲状腺可发生毒性影响,引起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也有人认为扁桃体病变先直接影响肾上腺皮质及垂体,再间接影响甲状腺。扁桃体还可能有抑制发育生长的内分泌素,或有调节钙离子和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作用。

  5.扁桃体有消化作用

  在生理关系上,扁桃体似应属于消化系统的器官,在消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单核细胞由扁桃体内形成而进入口腔,且有产生吞噬细菌和酶的作用。扁桃体上窝内有waber腺,这是一组管状粘液腺,由20-25个粘液腺体结构组成,其共用导管分布至扁桃体包膜,开口于扁桃体表面,其分泌物被认为有助于扁桃体窝内食物残渣的消化。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咽干症状可能与切除了该腺体有关,此腺体的化脓性炎症亦是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原因之一[2]。

  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摘除扁桃体?

  耳鼻喉科专业医生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就应当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

  扁桃体的坏处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皆证明病灶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风湿病、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利用超显微结构观察、血清荧光法或放射性同位素检查也都证明病灶性扁桃体中有超免疫合成。扁桃体已由免疫器官变成超免疫器官,由防御器官变成为感染侵入门户和病灶,由于自身抗原刺激引起抗体形成,在局部造成自身损害在远处造成其他器官,如心、肾、关节等的损害。有研究通过检测发现血清IgA1糖基化是扁桃体的IgA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这种扁桃体己经成为对机体有害的病灶,则应尽早手术切除[3]。

  扁桃体局部疾病

  ①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2~3年内至少每年发作3次,并经医生检查证实者;

  ②曾患扁桃体周围炎或脓肿

  ③扁桃体肥大影响吞咽、呼吸、发音及发育,特别是有引起上呼吸道梗阻性肺心病可能者;

  ④扁桃体肥大,咽部唾液蓄积,夜间阵发性咳嗽,严重或常并发气管支气管炎者;

  ⑤扁桃体其他疾病,如角化症、结石、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早期;

  ⑥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慢性扁桃体炎导致其他器官疾病者

  ①慢性鼻炎鼻窦炎或反复感冒者;

  ②反复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气管肺炎者;

  ③颈淋巴结炎无口腔其他疾病,或肺结核不活动而颈淋巴结核久治不愈者;

  ④咽鼓管阻塞影响听力,无其他原因的慢性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久治不愈者;

  ⑤病灶性扁桃体炎引起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4]、风湿性关节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待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施行手术;

  ⑥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热,经小儿内科检查未发现其他原因;

  ⑦小儿食欲不好,营养发育不良,而无其他病因。

  扁桃体的免疫作用在2~4周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活跃。因此,5周岁以下儿童切除扁桃体要慎重。而人体在4~5周岁以后,腭扁桃体的局部免疫功能会逐渐被全身体液及细胞免疫所取代。因此,对于扁桃体切除后会不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这一点不用担心。此外,无论成人或儿童,当扁桃体引起的病症危害远远超过其保护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切除。

#甲亢#扁桃腺炎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孕妇体重随妊娠月份相应增加。一般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甲亢合并妊娠治疗周期较长。简介甲亢合并妊娠,是指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同时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症。甲亢发病机制未明,目前公认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甲亢时,会对孕妇及胎儿带来一定危害,如早产、流产、孕妇甲亢危象(表现为心率快,高热)等。在妊娠妇女中,约0.2%合并甲亢。症状表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突眼、手震颤为甲亢合并妊娠的三大主征。女性正常妊娠时,由于甲状腺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会产生很多类似于甲亢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多食、畏热、多汗等;还可表现为甲状腺同程度的肿大、手部颤动、颈部血管杂音等;严重的可出现甲亢危象,可能会危及生命。诊断依据患者有甲亢表现,如多食、多汗、消瘦、怕热、情绪易激惹等;同时血清总甲状腺素(TT4)≥180.6n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3.54nmol/L,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12.8。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发生率较低。国外发病率为0.02%-0.2%,国内发病率为0.1%-0.2%[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遵医嘱进行及时治疗的患者可以正常妊娠。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鲁茂松·副主任医师张秀英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