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高血脂有利预防与治疗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不少的人都知道高血脂,但对于这种疾病,相信了解的朋友并不多,这显然会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不利。下面,总结了几个最容易被人们弄错的高血脂问题。

  高血脂指的是哪一项高?

  从医学诊断意义上说,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没那么紧密。很多人在看到体检报告上“甘油三酯”一项偏高时,就以为自己血脂不正常,要调脂降脂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导致甘油三酯偏高的原因很多,例如早上吃了过油的东西就会使其指标突增,过后则恢复正常。此外,体检报告上“正常”与否的结论,也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血脂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不同人,不同身体条件,要求的胆固醇正常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放过支架的人所要达到的安全值,就比平常认定的更低。所以即使体检报告上打印了“正常”,也需要通过医生的确认才行。

了解高血脂有利预防与治疗

  血稠等于血脂高吗?

  血液黏稠度从来都不是心内科医生判定血脂问题的标准,因为血液黏稠度与血脂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只是一个受很多因素影响的物理性指标。例如同一个人,在天冷时血液就会变稠些;早上起床后没喝水,就比喝了水黏稠度更高些。此外,血脂高的人可能血液黏稠度高,血糖高或甘油三酯高的人也可能血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医生也很难分辨。

  预防高脂血症尽量不吃或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如果已经得了高脂血症,控制饮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并不是说控制了饮食,就不会得高脂血症。因为体内胆固醇的产生只有10%是来自食物,其他90%都是通过身体合成,饮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具有决定性的。即使是一个体内代谢紊乱的人,只吃素食,也可能会出现胆固醇过高的问题。

  保健 品能调脂吗?

  保健品是不能达到调脂的效果,因为各类补品、保健品,多为“食”、“健”字号,这说明,它们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但有些不负责任的商家说保健品能够条血脂,这就让患者产生误解。事实上,保健品最多只能算是有调节身体状态,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保健之效,如果希望通过保健品来达到降脂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洗血脂真能治高血脂吗?

  洗血脂是不能治疗高血脂的,因为人体内的胆固醇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会转化、平衡,就算某次把血脂中的胆固醇“洗”去了,只要你的代谢系统有问题,它可能还会恢复原态。此外,目前正规的医院并没有用于医学的“洗血脂”技术。

  高脂血症能治愈吗?

  高脂血症是有可能治愈的。非家族史病人在调脂治疗一段时间后,确实有人可以完全摆脱药物。当然,这也是因人、因情况而不同的。

  相关阅读:

  自我判断高血脂的方法

  吃蛋黄不会引发高血脂症

  少食多餐降血脂应选对食物

#病因#血脂#高血脂#高脂血症
阅读数 1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甘油三酯或胆固醇增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由遗传、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诱发重视生活方式管理,配合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简介高血脂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脂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脂血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胰腺炎、脂肪肝等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患病率高达40.40%。经过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症状表现:高脂血症大多数情况下并明显表现,严重者可引起心脑血管供血足,出现乏力、头晕、嗜睡等症状。诊断依据[2]:满足以下一条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总胆固醇≥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甘油三酯≥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时。高脂血症有哪些类型?原发性高血脂症: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表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约为0.18%[1]。继发性高脂血症:其他疾病导致的高脂血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另外,高龄、体质及一些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等也会影响血脂水平[2]。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近年来高血脂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否可以治愈?部分可治愈。主要看发病的原因,如果是遗传原因导致的,该部分患者尚能被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病情;对于继发性高脂血症,去除病因后,再结合合理的膳食以及适当的锻炼,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标。是否遗传?原发性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郭晓蕙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