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对人类基因多样性贡献巨大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10万年前,人类由非洲迁移到各地,在不同的地区,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养活自己,还需要应对不同的病原体的侵扰。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了相异的演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呢?气候还是饮食?新近的研究提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图为曼氏血吸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尼耳森(Rasmus Nielsen)实验室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研究了超过1500个人的基因,这1500个人又来自5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计算了不同的基因多样性的频次,并且发明了一个统计模型用来预测多样性的分布情况。

  研究人员把可能对人类基因组施加选择压力的因素分成三类:环境、生产方式(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和病原体的多样性。随后,他们每次去掉一个因素,然后看看这样的变化会对模型的预测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

  结果发现,尽管这三个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病原体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各种病原体中,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演化的影响更大一些。发表在11月3日的《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的这项报告中,研究人员筛选出了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在这103个基因中,有大约四分之一和免疫功能有关,包括病原体识别以及发炎等等。而且有些基因和自体免疫反应也有关系。

  研究的领导人尼耳森认为,一种可能的假说是,为了适应病原体的侵犯,人的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强。如果此后这些病原体从人体中消失,过强的免疫系统就会攻击人体自身的器官,从而产生自体免疫反应。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尼耳森的观点。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Bryan Kolaczkowski)认为,尽管把自体免疫疾病和对病原体的适应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项研究的证据仍然不够强。更强的证据包括找出一个遗传变异可以同时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以及增加自体免疫反应的敏感性。科雷斯科夫斯基也不同意病原体比气候和饮食更加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之所这项研究认为病原体更能影响遗传多样性,仅仅是因为病原体导致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像一个只有两种状态的开关,而气候和饮食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连续的,可以微调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基因组学家汉考克(Angela Hancock)指出,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很难被完全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可以影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根据汉考克的研究,和病原体相关的适应与生产方式的选择有关。因为很多在动物中发现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所以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不过,汉考克仍然认为:“毫无疑问,病原体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选择驱动力。”

  编译自: 《自然》网站11月11日

#蔓母草鱼寄生物感染
阅读数 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寄生虫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寒颤、腹痛、恶心、出汗等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预后好简介寄生虫病是一种各种寄生虫因为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侵入人体的一大类疾病总称。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疲乏、四肢力、食欲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寄生虫病有原虫感染、弓形虫病、蠕虫感染、蛔虫病、蛲虫病、血吸虫病等。治疗本病的基础是通过药物治疗杀灭或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寄生虫感染者注意自我隔离,防止传染他人。寄生虫病一般预后良好。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发热、寒颤、疲乏、四肢力、食欲振、腹痛、恶心、呕吐、局部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水肿等。诊断依据:寄生虫病诊断,可通过病史、血液检查、血涂片染色、尿液、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来确诊。1.病史:了解患者的接触史、日常生活及饮食情况,看患者是否有寄生虫接触的可能。2.血液检查:检查寄生虫的抗原和/或抗体等生物学标志物的水平是否有异常。3.血涂片染色:观察是否存在寄生虫迹象。4.尿液、粪便检查:检查尿粪标本是否存在血细胞或病原体感染。5.影像学检查:超声、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以观察感染所在位置、病变范围,并评估严重程度。寄生虫病有哪些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直接接触:如拥抱、亲吻患者、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品,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手上沾染虫卵并摸自己眼睛、嘴巴、鼻子时可导致传染;2.呼吸道传播:空气中漂浮的虫卵,被吸入可导致吸入者感染;3.母婴传播:怀孕时,母体内的寄生虫可能进入婴儿体内;4.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寄生虫污染的排泄物、呕吐物时,可导致传染;5.血液传播:通过中间宿主,如蚊子,寄生虫可经血液传播。如何预防?1.做好防蚊等措施。2.吃生食,饭菜应彻底加热后食用。3.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4.到人群密集地方应佩戴口罩。5.孕期女性如存在寄生虫感染应积极治疗。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我国包虫病患病率12.04%;囊虫病患病率0.58%;肺吸虫病患病率率1.71%;旋毛虫病患病率3.38%;弓形虫病患病率7.88%[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通过鉴别寄生虫种类,并清除寄生虫,可以治愈本病。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梁晋普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