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病学会2011 年会:学术的别样风情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1 年会的注册人数超三万,用“万众瞩目”形容毫不为过。本次ESC 年会充分展示了欧洲学术人文特点,大会组委会选择的会议亮点有自己的标准,研究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很有特点,让人能够感到欧洲学术的别样风情。
在新闻发布会上,Medpagetoday 网站的执行编辑Peggy Peck 女士话语尖刻。当ESC 主席MichealKomajda 教授介绍完本次大会的主要日程安排后,第一个跳出来发言,问Komajda 教授,本次大会最重要的研究是什么? Komajda 教授指出,应该是ARISTOTLE 研究。ARISTOTLE 研究比较的是抗Xa 因子阿哌沙班(Apixaban)和华法林对预防脑卒中的疗效。Peck 女士随即指出,该研究结果早在两个月前已经揭晓了。Komajda 教授慢条斯理地说ESC 将会公布ARISTOTLE研究的很多重要细节。
Peck 女士的言外之意很清楚,来到ESC 的人多,不一定都是冲着科学来的,很多人到巴黎游山玩水吧。
说实话,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只有重量级的临床试验公布才是评价一个会议成功的标准。按这个标准,中国除了中国介入心脏大会(CIT)隆重推出最新研究报告和有特色研究报告外,其他大会也只能称得上医学继续教育大会了,大家争相比拼的是谁请来的重量级的人物多,但会议档次上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评估“真实世界”:欧洲的雄心
本届ESC 年会上,反映“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占很大比例,大会专门安排了两个注册研究专场,报告了12 个研究。Komajda 教授说,“对心血管病学而言,注册研究无比重要”。
“欧洲的临床实践有很多问题,简直不能容忍。”AldoMaggioni 教授说, 他简要介绍了心衰的预注册研究结果。慢性心衰1 年死亡率为7%,而急性心衰的全因死亡则达到17%。妊娠和心血管病的注册研究则发现,合并心血管病的妊娠女性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00 倍。
“ 目前, 心血管医生正在反思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个人医疗行为的评价。”Komajda 教授表示,ESC 并不只关注欧洲的情况,其注册研究也体现国际化倾向。而且,ESC也打算把注册研究进行到底。根据会议信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ESC 准备进行的注册研究有多项,全面扩展了欧洲注册项目。据ESC 监察委员会主席Luigi Tavazzi 教授介绍,ESC 将会采取更加严谨的方法,收集丰富的观察性数据,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医疗实践。
ESC 的注册研究共有四类,涉及重大疾病、新技术和影像、罕见疾病以及心血管预防情况调查。第一类是重大疾病调查,包括心衰、房颤和缺血性心脏病;其中房颤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注册研究正在筹备之中。心衰已经完成预试验。第二类是前沿(Sentinel)注册研究,评价介入或影像技术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如消融治疗房颤和经皮瓣膜植入治疗。第三类是特殊疾病的调查/ 注册研究,主要评价涉及公众健康的较为少见的疾病,如妊娠期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评价其医疗费用、临床需求等。第四类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调查,关注的是欧洲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 EuroAspire Ⅳ。
Tavazzi 教授雄心勃勃,他说,截至2012 年,所有注册项目都会启动,预期产生的数据将会有地域代表性,对欧洲的临床实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尴尬
参加ESC 年会的中国专家理应感到羞愧。ESC 年会上有两项中国参加的注册研究,一项是PURE 研究,观察的是处于经济转型国家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慢病变化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另一项是全球房颤注册研究。这两项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的医疗处于垫底的位置。
PURE 研究是ESC 研究热线(hot line)公布的第一项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研究纳入17 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628 个城乡社区的超过15 万例心脑血管病患者,是一项观察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以往研究都是基于医院的,即研究人群从医院入选, 而PURE 研究的研究人群来自社区,调查了真实生活中的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情况。
研究将17 个国家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中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中国被划归为低中收入国家,印度、津巴布韦和巴基斯坦是低收入国家。中国在社区层面的二级预防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已发生卒中或冠心病的患者中,阿司匹林使用率
不足20%,他汀类药物不足5%。
汇报PURE 研究的YusufSalim 教授身材不高,站在讲台上也就仅仅露出头来。他做完报告走下台来后,立即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我想请他对中国的情况发表评论,他则说,“我已接受了20 多个采访,无数人让我谈看法。我其实就想说一句话:我们试验做了很多,指南出了好多,但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 我的研究证实,医学需要政治的介入,建设规范的防治网络。” 胡大一教授则指出,PURE 研究的结果则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亟需建立疾病防治体系。
在服用药物差异方面,国家的变异占2/3,国内不同地区的变异占1/3(城市和农村)。换句话说, 我们患心脑血管病后, 是否服用二级预防药物与医学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我们生在哪个国家;第二,我们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这无异于给那些对现状沾沾自喜的医生当头一棒。事实上,医生在患者管理方面可做的事情不多, 我们需要一个体系, 让有证据的医疗手段可及且可支付得起。
全球房颤注册研究中涉及中国的部分不新鲜,结论是在需要应用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中,中国的抗凝治疗比例不足10%,居全球倒数第一,远低于印度,抗凝达标率也是最差。中国房颤患者中近20% 有脑卒中病史。
“小”研究别具一格
撇开ESC 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不谈,很多研究还是蛮有意思的。
教育孩子,父母获益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LucianaFornari 医生未曾料到,她以一位母亲的视角进行的一项研究竟引起了如此的关注。一个私立学校的197 名6~10 岁的孩子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发放材料,积极干预组不仅分发材料,还包括了护士、体育老师、营养师和理疗师等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与家人一起参加运动、做饭等活动。研究并非以孩子的行为改善为重点,而是观察孩子父母的心血管风险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孩子的父母心血管危险下降13%,而积极干预组的父母心血管危险下降91%。
Fornari 医生说,“孩子有能力改变整个家庭对心血管病预防的态度”。
丹麦经验: 急诊PCI 为救治AMI 的国策
自2003 年以来, 丹麦一直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国策,主要采取的策略是院前转运系统。具体是急救车无线发送患者的心电图至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根据心电图和患者情况指挥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全天候PCI 中心,并事先通知PCI中心做好准备。
10 年来, 丹麦经过急救中心调度的患者逐年增多。研究发现,缩短医疗系统延迟时间大有可为。而且,医疗系统延迟时间与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显著相关。
依从性差和心血管事件间的恶性循环
在ONTARGET 研究中,老龄、女性、体力活动少、吸烟、糖尿病和有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患者依从性差,依从性差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则不再信任药物治疗,依从性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见图)。研究者建议上述人群是患者教育的重点人群。

欧洲的自信
曾有人描述法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有自豪感,这是有理由的,比如,ESC年会组委会选取新闻的理念,有些研究很小,但很有人性,上述几个研究很难称得上大规模研究,也没有高新技术和新药,ESC也会大张旗鼓地宣传。
欧洲的自信是重视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实在的满足感。这就是欧洲的自信。对于美国记者的质疑,ESC 并不觉得,没有像样的大规模试验是什么丢人的事儿,欧洲已经过了一窝蜂地模仿和复制别人经验的时代。在这方面,美国还是咄咄逼人。中国呢,可能还只有羡慕的份儿。在巴黎街道喧嚣的角落里,时常藏着一些不知名的小咖啡店,芳香四溢,可能是老板自己调出来的味道,咖啡店很小,很不起眼,几个路人在店口晒着太阳聊天,但你觉得很独特,不像美国星巴克在街头处处可见,味道统一。谈到ESC 和AHA/ACC 会议的不同,也是这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