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患巨大压疮浑然不知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17岁的小樱(化名)由于几年前的一次胸椎结核不幸导致了截瘫,胸椎一下完全失去了知觉。原本以为噩运就此终结。孰料,几个月后,由于不熟悉卧床病人的护理,小樱的臀部和大转子处,长出了3个巨大的压疮,而她竟然浑然不知!

  王维平教授提醒家中有截瘫病人的家属:由于病人截瘫,下半身失去知觉。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翻身,擦洗身体,保持干燥,从根本上杜绝压疮发生的可能。

  

17岁少女患巨大压疮浑然不知
由于瘫痪下半身失去知觉,长出3个巨大压疮后少女浑然不知


胸椎结核导致截瘫 花季少女 卧床不起

  如果不是胸椎结核,小樱本应像其他同龄的女孩儿一样,上学、读书,一起为了高考而奋斗。但是,胸椎结核带来的截瘫,让小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只能卧床治疗。

  今年年初,小樱的母亲在为女儿翻身时,意外发现小樱的骶骨尾部和臀部两侧的大转子,竟然都出现了小小的压疮,而且发展势头非常之快,仅仅3天时间,压疮就已经从硬币大小发展到直径5-6厘米。而且,由于小樱下半身已经失去了知觉,这么大的压疮她自己居然毫无知觉。家人立刻将其送进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经过中山一难愈性创伤治疗科研组王维平教授的检查,小樱的压疮已经达到了四期,已经非常严重,必须立刻治疗。

  王维平教授提醒:压疮的发病速度非常快,表面仅有硬币大小的水疱,实际上皮肤下脂肪组织的坏死面积可能有两倍以上。而且,如果放任不管,一期压疮发展到四期,临床上最快时间仅有4天,一般也只有一个星期左右,必须高度警惕。

  压疮病情迅猛 家属要格外留意

  据王维平教授介绍,像小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大部分的压疮病人在到达医院后,都已经是压疮三期或者四期。关于压疮的预防知识普及,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根据多年来的经验,王维平教授首先对小樱的伤口进行了清创,坏死的组织逐渐被剥离,露出了新鲜的肉芽组织,然后采用了改进后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用特殊的医用泡沫填充创口,用医用薄膜上覆,插入负压导流管,将创口渗出的液体吸收,避免创口的进一步感染。

17岁少女患巨大压疮浑然不知
“波浪床”和封闭式负压引流法配合使用,3处压疮开始逐渐长出新鲜肉芽


据王维平教授介绍,这种医用泡沫对肌肉组织具有极好的亲和性,可以保证肉芽组织的健康生长,而且具有适当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保护生长中的肉芽免受外界感染。

  “波浪床”再立新功

  波浪床采用中山一研发的医疗器械技术,将原有的平板床变成了16根可以采用机械动力推动的起伏条,通过电机产生的动力,16根起伏条产生从床头到床尾的正弦"波浪",经过多次改良之后,"波浪"已经可以完全贴合人体曲线。

  为什么要采用波浪床呢?王维平教授认为,产生压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集体某一部位的长期受压,长期受压导致肌肉组织、脂肪等发生变化,坏死,而波浪床则将病人置于"波浪"之上,使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所受到的压力都在不断变化,不会对某一部位产生持久的压力,自然也就不会再发生新的压疮。

  2个月后,拆去医用泡沫的创口里,新的肉芽组织已经完全填满了原来空荡荡的大洞。王维平教授表示:今后,还将为小樱安排一些点状植皮手术,从小樱尚完好的皮肤中选取一小部分,以加快皮肤的生长,使创口彻底愈合。


#病因#运动急救#褥疮#不全截瘫#多发压疮
阅读数 1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长期卧床的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红肿硬块溃烂等减压、营养支持、恰当的护理可避免病情进展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皮损部位愈合,提高生活质量简介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良好的护理是减少褥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生褥疮,但患者痛苦,且增加其家庭生活负担难,甚至还可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时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褥疮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表现症状多表现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样水肿、溃疡、坏死、组织缺失、自觉麻木疼痛等适。诊断依据(1)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如昏迷、瘫痪、骨折、大面积烧伤等。(2)发生于尾骶、背脊、肘踝等骨突易受压迫及摩擦的部位。(3)轻度表现为局部红斑或水肿、皮肤颜色苍白或者青灰色,伴麻木感或触痛感;中重度时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有水疱、溃疡、皮肤坏死。(4)继发感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压疮发病率为9.2%~15.5%[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早期褥疮采取勤翻身、清创等措施后可好转,当进一步发展为溃疡甚至并发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否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白彦萍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