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与“贫血”的关系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从中医角度看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即运输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其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很输布作用。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下送于小肠进一步消化,在小肠“泌清别浊”的作用下,清的部分即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脾吸收而转输至肺,再由“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布于心、肝、肾等脏器,化成精、气、血、津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由脾吸收的营养精微物质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又称为运化水湿,指对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及排泄。饮水入胃后,经脾的吸收,将水液中的津液首先向上输送于肺,在肺的作用下,将其中清的部分布散于全身而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浊的部分,一是经肺的宣发作用而输布于皮毛由汗液排出;一是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和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实际上,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由于脾的运化作用的重要,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运化功能正常,人体正气就充足,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袭。临床上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下降,就会出现腹胀、稀便、食欲减退、流口水、口内无味或酸臭、体倦、发呆、无力、贫血、消瘦、进而产生湿毒(风湿病的源头、原因),甚者造成水肿等病。

  2、脾主升清

  脾属于阴脏,因而脾气具有升清的功能。即“升”是脾脏自身的运动特点,“清”是加工后的生命最需要的水谷精微。所谓升清,是指脾气有使水谷精微上升与输布的作用,是脾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和胃是相表里的两个脏器,脾气上升,胃气下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水谷受纳、消化及精微的吸收与输布过程。

  脾居人体中州,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的升清功能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着枢纽、中心作用。也就是说,只有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正常进行。而脾的升清功能有赖于脾气的旺盛,脾气充盛,升清功能才能正常;反之,脾气虚衰,升清无力或丧失,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降,气滞中焦,临床上可出现头目眩晕、腹胀便溏、倦怠乏力,时间一长甚至出现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症状。

  3、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统血,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致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若脾气虚衰,食欲减退,或运化无权,都可导致血之化源不足而血虚。脾的统血功能下降(即脾气虚弱),临床上可见尿血、便血、鼻腔出血、妇女崩漏等不良出血病症。

  西医角度里的脾

  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

  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

  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贫血。

  见于某些血液病白血病、脾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

  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着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人们对心脏、肝脏可能较熟悉,而对脾脏可能较陌生,脾脏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一个重要的储血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在全身防卫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脾大贫血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摊、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病因#血液科#贫血#铁质沉着性脾大[甘迪-南塔氏病]
阅读数 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法运输足够的氧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头痛、眩晕、皮肤苍白目前治疗强调“对症”和“对因”简介贫血是一种因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或者血红蛋白生成足,而导致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而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产生的综合征,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贫血的治疗应该强调“对症”及“对因”,但其预后取决于能否根治原发疾病。随着贫血程度的进展,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包含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集中等)、皮肤黏膜(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循环系统(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悸等)、消化系统(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大便规律和形状改变等)、泌尿系统(表现为少尿、急性肾衰竭)等,循环系统受损严重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出现严重心功能全,危及生命安全。症状表现:贫血的典型症状是乏力、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集中。诊断依据: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量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有哪些类型?基于同的临床特点,贫血可分为同的分类。1.按照红细胞形态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按照血红蛋白(Hb)浓度可分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90克/升)、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为60~90克/升)、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为30~59克/升)、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为<30克/升)。3.按照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可分为:增生良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指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外的贫血。4.按照发病机制或(和)病因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全球贫血的患病率约为24.8%,我国孕妇缺乏性贫血的患病率约为19.1%[1]。是否可以治愈?可治愈。贫血属于临床综合征,大多数因营养良导致的贫血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可以恢复正常,预后良好。是否遗传?会。少部分先天性红细胞异常所致贫血、血友病及地中海贫血可以遗传。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郑永江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