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小儿中耳炎不可拖延 及早治疗可恢复听力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张孝文

  不少婴幼儿反复挠耳朵,家长们看在眼里却不知何故。等到宝宝开始出现发热、呕吐、耳道流脓等症状,到医院一查才知道是中耳炎惹的祸。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孝文教授告诉39健康网:“中耳炎好发于儿童,往往有耳痛和流脓的常见症状。家长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一旦病情延误,可遗留许多后遗症。”

  及时治疗中耳炎可恢复听力

  治疗不彻底易复发导致 耳聋

  急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就是听力下降,这也是中耳炎的明显信号之一,人们往往出现听力下降后才去医院就诊。张孝文教授介绍,轻症中耳炎若及时干预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听力的。

  感染中耳炎,首先应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早期治疗以单纯型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若出现脓肿症状,应切开引流。

  对于以上方法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胆脂瘤病变。严重者必须及早施行手术,避免脑膜炎脑脓肿面瘫等并发症。张孝文教授强调,小儿急性中耳炎若及时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一旦拖延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就难以治愈了。

  及早发现孩子的发病信号

  从生活习惯预防才是关键

  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耳痛、流脓、听力下降、发热、呕吐、烦躁、食欲减退等。一旦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并不难诊断出来。然而,有些婴幼儿并无法完全表达身体感受,家长们往往一不留心就忽略掉,这也是小儿中耳炎病情延误的常见原因。

  张孝文教授介绍,家长们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便不难发现中耳炎的发病信号。比如孩子经常挠耳朵、烦躁、拒食、看电视把声音开得很大、老师讲课听不清楚等,便极有可能是中耳炎的征兆。此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才好。

  当然,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来说,预防往往才是关键。张孝文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以下七点预防小儿中耳炎的方法,家长们应铭记在心:

  1、孩子感冒应及时彻底治疗;

  2、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

  3、不同时捏住两个鼻孔擤鼻涕;

  4、小孩游泳要带耳塞且不得跳水;

  5、不擅自给孩子掏耳朵;

  6、天气骤变应适时添衣或脱衣;

  7、加强体育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耳聋#慢性鼻窦炎#中耳炎#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阅读数 10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听觉传导通路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临床还可伴有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部分可治愈,预后因人而异简介人体耳部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因为某些原因,如遗传、感染、药物、疾病、环境等,导致声音从外耳传导至内耳的听觉通路发生病变,引起同程度的听力损害,这种听力损害一般被统称为耳聋,程度较轻时称重听,显著影响社交能力的称为聋。全球大约7%~10%的人口正在承受着明显的听力障碍,主要表现除了听力下降外,通常还伴有耳鸣、耳闷、眩晕、听觉过敏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一般联合药物、手术、高压氧舱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部分类型的耳聋可恢复,部分却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预后因人而异,越早治疗,效果越好[1]。症状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为同程度的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闷、眩晕、听觉过敏等症状。诊断依据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耳科专项检查、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进行初步诊断,再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影像学检查(颞骨CT、内耳MRI)、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等排除其他疾病,进一步确诊。耳聋有哪些类型?1.根据病变部位与性质,分为:(1)器质性耳聋:①传导性聋;②感音神经性聋;③混合性聋。(2)功能性耳聋:①精神性聋;②伪聋。2.按照发病时间,分为:(1)先天性聋;(2)后天性聋。3.按照发病急缓,分为:(1)突发性聋;(2)进行性聋。4.按照发病原因,分为:(1)原发性耳聋;(2)继发性而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全球大约7%~10%的人口正在承受着明显的听力障碍,我国聋哑人群2780万人,其中7岁以下高达80万人,并以每年3万聋儿的速度递增[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传导性聋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感音神经性聋主要以药物、高压氧舱等治疗为主,预后因人而异,目前尚能使患者完全恢复听力的方法。最终治疗效果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伤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精神性聋去除诱因,进行心理治疗后多可治愈,效果较好。是否遗传?是,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在所有耳聋患者中,因遗传所致的耳聋约占50%[2]。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魏凡钦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