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内防骨松外防摔跤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进入冬季后,由于天气寒冷,老人衣着较厚,行动不便,如遇结冰或积雪路面,老人容易发生骨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三科博士朱江强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老化、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骨折,故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致残率较高的老年性疾病。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三科博士朱江介绍,老年人最多见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骨折多发生在骨质疏松部位,有下述常见几种:

  股骨颈骨折这是由于在股骨颈有一个骨小梁缺少的三角区,骨结构不够坚固,加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改变,因而不需很大的外力就可以引起骨折;又由于该部位血供较差,骨折后往往不易愈合。骨折发生后产生疼痛、不能走路,但也有的不太疼痛,还可以勉强行走。因此,凡是遇到老人髋部外伤,虽然疼痛不重,也应行X线拍片检查,以免耽误诊断治疗。

  股骨骨折此种骨折也是老年人较多见的,因该处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多半能自己长上,但是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大腿内翻畸形。一般可采用牵引治疗。对高龄老人为了减轻疼痛及避免长期卧床产生并发症,也应考虑手术治疗,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冬季:老人警惕三个部位骨折

  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骨主要是由松质骨组成,加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很容易发生骨组织互相挤压与塌陷而造成压缩性骨折。

  对于老年骨折治疗,朱博士说,复位、固定和康复,是老年人骨折时应遵循的三大治疗原则。骨折复位后,应根据情况采用小夹板、支架、悬吊、包扎、卧床等方法予以固定,当然有的需要手术内固定。在骨折基本愈合或外固定后,就要充分考虑关节功能的恢复,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理疗、推拿、活动等手段来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加强关节活动和增强肌力,以防止关节废用。

  朱博士强调,老年人应积极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内在原因因此,老年人平时应坚持积极锻炼身体,增加活动量,如较长距离散步、打太极拳等,使血流中钙更多的在骨骼中存留。此外,老年人还要经常在户外晒太阳,饮食方面要多吃富有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蛋类、水果及蔬菜等,必要时服用钙片、维生素D,这些都有利于改善骨质疏松的状况。

  摔倒常是老年人骨折的外在原因因此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地要平,家具要简单并靠墙摆放,东西不要放在老年人经常进出的地方,以免绊倒;洗澡要坐在凳子上,不要单腿站立穿裤,上下楼必须手扶栏杆,踩稳楼梯;床铺不宜高,夜间上厕所必须开灯,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下地,若猛然起床下地,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致晕倒受伤。

  另外朱博士说,冬季老人外出走路要当心,鞋底不宜滑,以手杖辅助行走为宜,雪天冻冰时不宜外出。若老人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晕厥或行走不便等情况,行走时应有人搀扶以防摔倒。

  骨折临时救护

  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有大出血时,应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再固定骨折部位。

  对于大腿、小腿和脊住骨折,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员。

  骨折固定的目的,只是限制肢体活动,不要试图整复。如患肢过度畸形不便固定时,可依伤肢长轴方向稍加牵引和矫正,然后进行固定。

  对四肢骨折断端固定时,先固定骨折上端,后固定骨折下端。若固定顺序颠倒,可导致断端再度错位。

  固定材料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等柔软物品垫好,尤其骨突出部和夹板两头更要垫好。

  夹板要扶托整个伤肢,将骨干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住。绷带和三角巾不要直接绑在骨折处。

  固定四肢时应露出指(趾),随时观察血循环,如有苍白青紫、发冷、麻木等情况,立即松开重新固定。

  肢体固定时,上肢屈肘,下肢伸直。

  开放性骨折禁用水冲,不涂药物,保持伤口清洁。外露的断骨严禁送回伤口内,避免增加污染和刺伤血管、神经。

  疼痛严重者,可服用止痛剂和镇静剂。固定后迅速送往医院。

  骨折固定注意事项

  遇有呼吸、心跳停止者先行复苏措施,出血休克者先止血,病情有根本好转后再进行固定。

  在专业医护人员到来之前,对骨折后造成的畸形禁止一切形式的整复,不能把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只要适当固定即可。

  代用品的夹板要长于两头的关节并一起固定。夹板应光滑,夹板靠皮肤一面最好用软垫垫起并包裹两头。

  固定时应不松、不紧而牢固。

  固定四肢时应尽可能暴露手指(足趾)以观察有否指(趾)尖发紫、肿胀、疼痛、血循环障碍等,据此判断固定方法恰当与否。

  骨折急救时的固定材料

  夹板:制式木夹板最为妥善,有各种宽度和长度,以适合伤肢固定。现场没有定型夹板时,也可利用伤员胸部、健肢或木棒、树枝、竹杆等代替夹板,上肢可利用厚纸板、画册等。

  敷料:有两种,一种是作衬垫用的,如棉花、衣服、布;另一种是用来绑夹板的,如三角巾、绷带、腰带等。绝对禁止使用铁丝之类东西。

  股骨颈骨折术后三步走

  一:术后8周

  知道下床方法,即先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扶住助行器站立。上床时按相反顺序进行。

  4周后根据功能恢复情况,也可扶双拐下地练习步行,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

  二:术后8周至3个月

  重点训练髋关节伸展,直腿抬高和单腿平衡练习。每日10~15次,每次1~2分钟,直至患肢能单腿站立。术后使用双拐6周后改用单拐4周。嘱患者活动量不能过大,坚持锻炼,方法正确,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位,屈髋小于90度。

  三:3个月后

  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如无疼痛,跛行,可弃拐。做到三不:不盘腿,不负重,不侧卧。四避免: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项目;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坐位上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取物,接电话等;避免在不平整或光滑的路面上行走。

#骨折
阅读数 10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以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原因为暴力打击、结核病、肿瘤、骨质疏松骨折后要及时就诊,对症康复治疗简介骨折是由创伤或骨骼疾病所致,以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为改变的疾病,创伤性骨折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疲劳性骨折等所致。骨折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部分骨折患者还会有休克、发热等全身表现。骨折可进行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然后予以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然后在影响固定及骨折恢复的情况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大部分骨折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部分可引发畸形愈合或伴有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部分骨折患者还会有休克、发热等症状。诊断依据:依据暴力伤害史,结合骨折特有的局部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即可诊断为骨折。但如裂缝骨折、嵌插骨折、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需要进行X线平片或CT、MRI检查来确诊。骨折有哪些类型?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青枝骨折:发生在儿童的长骨,受到外力时,骨干变弯,但明显的断裂和移位。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股骨颈骨折,即骨干的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因外力压缩而变形,多见于脊椎骨的椎体部分。骨骺损伤:骨折线经过骨骺(长骨两端膨大的部分,是儿童出生后骨骼断生长、延长的骨化中心,聚集了软骨细胞),且断面可带有数量等的骨组织。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可分为: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每人都有可能遭受骨折。是否可以治愈?大部分可治愈。大部分骨折经过积极治疗可顺利愈合,预后良好,部分严重骨折或救治及时,治疗当,可引发畸形愈合或因严重并发症丧命。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林华主任医师南京鼓楼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