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灵”会使孩子致病吗?

  孩子身体好好的,幼儿园老师却在没有告知家长的情况下,长期给幼儿服用处方药。近日,备受舆论关注的“幼儿园幼儿服药”事件,刺痛了众多家长的心。请关注——“病毒灵”会使孩子致病吗?

  连日来,陕西、吉林、湖北三地接连曝出有幼儿园给孩子喂“病毒灵”事件,家长在愤怒的同时,更关心孩子服用的究竟是什么药?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病毒灵”曾被禁用

  “病毒灵”通用名叫盐酸吗啉胍,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且价格低廉。记者搜索发现,该药对多种病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疱疹及扁平疣等的治疗。资料显示,服用该药,可引起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小儿需按体重定量服用。目前,该药针对儿童、孕妇、老人用药都没有实验数据及参考文献,一般不给孩子服用。

  记者查询发现,媒体曾报道,1999年底,国家药监局曾发出“关于公布拟停止使用非抗生素类抗感染药和解热镇痛类药品地方标准品种论证结果的通知”,其中就包括病毒灵片,停止使用的原因有处方不合理、疗效不确切等。2002年以后国家药监局以“国药准字”批准了全国共382家药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病毒灵”。

  据北京朝阳医院崔药师介绍,目前大医院已经基本不用该药,因为近些年有很多药效好、反应小的抗病毒药取代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药。但该药价格便宜,在一些基层医院和诊所用得较多。虽然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但如果儿童长期服用肯定会对肝肾有毒副作用。

  西安市红会医院的药学部主任黄琳红表示,“病毒灵”一般建议成人服用,因为这种药在出厂的时候没有做孩子的临床试验,药效不确切。小孩子预防感冒,建议多喝水,多在通风的地方活动。实在要用药的话,建议服用板蓝根或抗病毒冲剂等中药制剂。

  提高幼儿免疫力不能靠药物

  涉事幼儿园负责人交代,“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因此给部分班级的幼儿服用此药。而事实上,多位医生和药剂师都认为,该药并没有预防病毒感染和感冒的作用。

  西安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成华强调,是药三分毒。“幼儿园给没有生病的孩子作为预防服用这种药,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做法。”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痛心地指出:药品是把双刃剑,用对症是药,不对症是毒!“除了疫苗,世上没有神奇的预防流感病毒的药物。”我国著名药理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也表示,儿童免疫力不能靠药物来提高。

  “即使孩子确有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也要分清类型。在不清楚免疫力低下类型的前提下,盲目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或保健品一来达不到效果,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诸如破坏免疫平衡、引起身体其他异常改变等。”北京某医院儿科段教授说,事实上,绝大部分生理性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通过加强和平衡孩子的营养、增进体格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孩子身体的免疫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专家认为,长期、反复不按规则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和继发感染,对人的听力、肝、肾等产生危害,还会产生过敏和毒性反应。“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儿科儿童保健专家刘慧娟说,比如多喝水、睡足觉、减轻压力、减少糖的摄入量、多吃果蔬、坚持锻炼身体、少去公共场所、勤洗手等。另外,充足的睡眠最为重要。因此保质保量睡好觉,可使免疫力“更上一层楼”。

  小儿切忌乱用药

  对儿童滥用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分别为成人的2倍和4倍。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医学康复科主任常燕群教授表示,这主要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家长缺乏用药常识,存在用药误区。另一大原因就是我国儿童药物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大多数药品在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然而,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都尚处在需要完善之中,用药不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常燕群介绍,儿童安全用药主要应掌握三个原则:药量不多也不少、专用药剂安全好、药袋标示最重要。

  首先是剂量:剂量不足会收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易产生抗药性,而剂量过大又会增加不良反应甚至使孩子中毒。比如抗生素:最好遵医嘱用药,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单药,足量、足疗程用药,切忌自行用用停停。

  其次,在考虑剂量时,还应考虑给药途径不同,剂量也应有所调整。例如,肛门给药,用药剂量往往是口服给药的2倍;皮下注射可为口服给药的1/2,如果是静脉给药,用量还可酌减。

  另外,不仅治疗药要严格掌握剂量,一些“保健药”也不能滥用。有的家长给孩子长期大量服用鱼肝油,结果造成蓄积中毒。

  最后,常燕群提醒,给孩子服药时要看清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注意药品的保存方式,该冷藏的冷藏,千万不要让药品暴晒或受潮,以免影响药品疗效。

向本文作者提问
常燕群·主任医师
常燕群主任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康复科
好评100%|接诊量1|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从事儿童神经疾病如孤独症、自闭症、脑性瘫痪、癫痫、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疗工作,对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基础方面对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研究
¥30
问医生
#腮腺炎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力等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重症患者可致死亡,预防可采用腮腺炎疫苗简介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于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1,2]。症状表现[3]:发病时可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张口、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诊断依据[2]:主要依据发热、腮腺或颌下腺肿大,结合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诊断;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4倍以上,可诊断。病毒分离:将早期患者唾液、尿液等接种于特殊细胞,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以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2]?是,具有传染性,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通过什么方式传染[2]?怎么预防[2]?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说话时的飞沫直接吸入导致感染病毒;直接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导致感染病毒,包括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衣服、玩具或公共用具间接传染。预防可采用注射腮腺炎疫苗。是否常见[4]?本病常见。200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27236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44/10万。2008年起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加入国家计划免疫,但各年发病率范围仍在12.84/10万~35.59/10万之间。是否可以治愈[2]?本病可以治愈。一般以卧床休息,缓解症状的治疗为主。发生脑膜脑炎或脑炎的重症患者可致死亡,也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常燕群·主任医师朱为国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