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带来的三大误区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猝死发病快、危害大,看似不能预防。如若建立科学健身观念,做到正确预防,运动猝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健身过程中,需要走出以下误区。

  误区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出汗越多越好

  专家认为,运动量过大也是猝死的原因之一。运动量过大时,人体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突然增加,供给量相对减少,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锻炼者的心脏出现急性缺血,导致心脏骤停。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掌握合适的运动量。每周有氧运动3至5次,中间要隔开进行休息,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微微发汗、稍稍气喘为好。

  误区二:集中锻炼 突击运动

  很多人意识到锻炼的必要性,但是平常又抽不出时间,因此周末拿出大块时间去集中锻炼。或者长期不运动,突然开始大强度的锻炼。事实上这种做法非常有害。平时不运动身体已经形成了生理和机体平衡,大运动量训练时,心肺功能无法适应,身体机能跟不上,就会导致身体超负荷。科学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误区三:最佳运动时间是早晨

  很多人认为早晨或晚上睡觉前是锻炼最佳时间。其实,早上人体各器官都在恢复中,此时锻炼容易造成身体供给不足,另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早上锻炼容易病发。晚上睡前锻炼会因为高度兴奋无法入睡。普通人每天运动时间以上午10至12时和下午15至19时为宜。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在下午及晚上适量运动。

  推荐阅读: 心脏病悲剧的“危险警示”

#运动#冠心病#心绞痛#猝死
阅读数 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2类4~6分钟开始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可救命作息及饮食规律、及时治疗原发病可预防猝死简介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2]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呼吸心跳骤停。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呼吸心跳骤停等生命体征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消失,就可以诊断为猝死。猝死有哪些类型?1.心源性猝死(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2.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导致的猝死)。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较为常见,有数据表明,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病例的近80%,另外约20%为非心源性猝死[1],其中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发生的病例每年约54.5万[2]。是否可以治愈?少部分可以治愈。如果可以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初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使用呼吸机等),大约43%的患者可以生存,但是目前在我国,猝死的生存率到1%[2]。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徐俊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