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特征有哪些
作者:宋慧芳
播散性念珠菌病诊断不易,病死率高。目前医学上的主流对策是及早预防和运用经验疗法,一旦确诊,即宜全身用药和联合用药,同时应加强感染者自身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特征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播散性念珠菌病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如肾、肝、脾、肌肉、心脏、肺、脑和眼组织等。按其临床表现,通常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程常为数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症状,主要为畏寒、发热、肺部浸润、肌炎或心肌炎,可伴有不相邻数处深部皮肤损害、休克、念珠菌菌血症。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菌血症病死的概率会更大。
2、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又被称为肝一脾念珠菌病,常见于粒细胞低下患者。临床表现为起病隐匿,长期发热,对抗细菌的抗菌药无治疗反应,且呈进行性消耗过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念珠菌常侵犯肝、脾组织,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感。部分患者可有内眼炎,表现为两眼疼痛、视力模糊。涉及到骨组织时,会出现脊柱或其它骨组织疼痛。若涉及肾脏,患者可感腰酸背疼、乏力,严重者可影响肾脏功能。
以上两种情况包含了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大部分临床表现。单纯依靠这些疾病表现来诊断播散性念珠菌病比较困难。每当临床表现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而又同时存在诱发因素,应考虑播散性念珠菌病病。另外,患者的血液、尿液和脓液等病原学检查结果皆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阴囊念珠菌感染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可侵犯皮肤、黏膜和全身组织、器官,症状各异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以对症治疗和抗真菌治疗为主简介念珠菌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和全身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轻重程度一。近年来,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其中念珠菌菌血症已成为最常见的血流感染之一。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若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则预后佳[1-2]。症状表现[1-2]:念珠菌病主要表现在病菌侵犯局部皮肤、黏膜和全身组织、器官,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同,轻重程度一。皮肤念珠菌病:主要会出现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以及念珠菌性肉芽肿等表现。黏膜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口角、嘴唇、阴道及包皮等处的皮损症状。系统性念珠菌病:根据同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同系统,出现其相关系统的疾病表现。如呼吸系统出现肺炎等相关表现。诊断依据[1-2]:根据病原学检查提示念珠菌即可诊断念珠菌病。疾病类型[1-2]:根据侵犯部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1.皮肤念珠菌病(1)念珠菌性间擦疹(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3)念珠菌性肉芽肿(4)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2.黏膜念珠菌病(1)口腔念珠菌病(2)念珠菌性唇炎① 糜烂性② 颗粒性(3)念珠菌性口角炎(4)念珠菌性阴道炎(5)念珠菌性包皮炎3.系统性念珠菌病(1)呼吸系念珠菌病(2)消化系念珠菌病:① 念珠菌性食管炎② 念珠菌性胃肠炎(3)泌尿系念珠菌病:① 原发感染② 播散性念珠菌病(4)念珠菌败血症(5)念珠菌性心内膜炎(6)念珠菌性脑膜炎是否具有传染性[1]: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传染源:念珠菌病患者。念珠菌携带者。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传染途径:1.内源性途径:在患者体内自行扩散,常见受累部位为消化道和呼吸道。2.外源性途径(1)直接接触: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亲水性作业(如游泳、泡澡)等。(2)间接接触:从医院环境中获得感染,如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等感染。(3)其他接触: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传播。怎么预防[1-2]?高危人群应经常检查。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如非必要应尽量减少插管的次数及时间,并加强导管插管的护理和定期更换。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否常见[1,3]?常见。本病遍及全球,全年均可发病,性别差异。近年来,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患病率为2.1~21/10万人,病死率高达40%~60%。是否可以治愈[1-2]?可以治愈。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若未经规范治疗或延误治疗,可造成播散性感染,引起多个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否遗传[1]?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