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症有什么区别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
健康一点通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刘海润

生活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疾病,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症,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症状,比较容易受刺激,会出现紧张和恐惧。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症还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症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吧。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侵入性的再体验,会在梦中反复经历创伤场景,甚至在一些相似的刺激性场景下,会不由自主反复的回想。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还表现为患者的警惕性增高,往往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出现紧张和恐惧。第三点是回避创伤相关的刺激,患者故意的回避创伤导致创伤的影响更大,往往越想回避,越是回避不了,更容易联想到创伤的过程及场景。

惊恐症又称惊恐障碍,会出现心悸,震颤、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由遗传、神经解剖、心理三方面产生的病因。临床表现分为惊恐发作、预期焦虑、求助和回避三种。惊恐症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在惊恐发作间歇期几乎无焦虑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惊恐症需要药物治疗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他们两个发病上有着相同点,通过上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症的分析解说,相信大家多这两种疾病的区分有了一定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惊恐症发作不是一个病,创伤后应急障碍可能就是受过创伤之后还出现的病症,而惊恐是指受到了精神的刺激,两个不是同一个病。

#震吓性痴呆[炮弹休克]
阅读数 1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