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
健康一点通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许金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ITP,在中国的患病率为15/10万,是一种短暂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或粘膜异常出血,大多为对称的皮肤出血点,以四肢部位居多,鼻出血现象也经常出现。那么,儿童免疫性血小板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平均发病年龄集中在3岁,患儿的皮肤或黏膜部位,可见自发性的皮肤出血点,在四肢部位居多。目前,暂时还未找到该病的明确病因,但是与免疫系统紊乱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前2至4周均有过病毒感染史。此外,患儿自身遗传因素、接种疫苗的反应、服用如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药物都有一定概率引起ITP;与成人相比,儿童血小板症具有自我限制的特点,一半以上的患儿能自我恢复。

血小板低于100*109为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液检查时除了血小板数值异常减少外,体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血红蛋白皆在正常范围内。查体可见肝、脾和淋巴结等处无明显肿大,并且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巨核细胞有明显增殖的现象,并且有成熟障碍。ITP临床上分为急性发作型和严重出血型,病程在半年内结束的通常是急性的,而慢性型发病症状通常比较隐蔽,出血轻微,病程超过一年没被发现的也不在少数。

尽管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不是很严重,但如果家长不重视起来,对疾病的改善是一点都没好处的。家长应让患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其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更不应该过度保护,应让患儿多与外界接触,适当的陪同参与合适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概述#血小板减少症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主要表现为血栓、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一般进行药物治疗,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简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在使用抗凝制剂肝素后发生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使用肝素的患者有发病风险。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及时治疗,一般会影响生活质量及寿命。症状表现:典型症状血栓、血小板减少。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症状血栓、血小板减少抽血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减少,即可确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哪些类型?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多数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血小板立即减少。持久性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于肝素治疗5~8天以后,若患者既往接受过肝素治疗,则可能立即发生血小板减少。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是是否可以治愈?是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否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孙洪利副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