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膝骨关节炎需注意四点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往往痛苦难忍,需要等到关节软骨下的水肿消退之后,软骨的损伤才能得以修复。但是在治疗过程当中,有一些事项患者也是要注意的,以免加重病情。那么,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减少膝关节负荷
平时尽量不要上下楼梯,少爬山,要避免久坐和提重物,从而可以减轻膝关节的负荷,另外,要保持正常的体重,以免过度肥胖,加重膝关节负担,户外运动时一定要做热身运动,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舒展开膝关节以后再参加运动,压腿的时候尽量不要把腿抬太高,以免过度拉扯,导致韧带和肌肉组织损伤。
2、注意饮食
患上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多吃蛋白质以及钙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比如豆制品、海带、猪蹄等,防止骨质疏松,同时又可以促进钙质代谢,减轻关节炎症状。
3、服用止痛药物
膝骨关节炎如果疼痛比较厉害,不能拖得太久,要积极接受治疗,可以采取热敷、理疗等方式控制住病情。如果疼痛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止痛药物。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考虑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4、注意保暖
膝骨关节遇到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从而导致血液循环较差,疼痛加重。所以,天气变化大时要注意做好保暖,最好带上护膝,以免膝骨关节受寒。
一旦出现膝骨关节炎,一定要及时治疗,可以采取热敷、理疗等方式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饮食,多吃蛋白质和钙质丰富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对于膝骨关节炎严重的患者,需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此外,患者要注意保暖,减少膝关节的负荷。
向本文作者提问

陆森副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
|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阑尾炎,疝气,甲状腺及乳腺良恶性肿瘤,胃良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结肠良恶性肿瘤,直肠良恶性肿瘤,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胰腺炎,胰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普外科腹腔镜微创手术。
¥30起
问医生
#关节炎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主要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关节疼痛、僵硬以女性患者居多,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基本法治愈,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简介关节炎泛指由受伤、自身免疫、感染、退行性病变等因素引起的各种类型的关节炎性疾病,可能发生于一处或多处关节,也可影响其周围组织。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发红、发热、肿胀、变形甚至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致残。总的来看,女性关节炎患者多于男性,中老年患者多于青少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显著缓解。症状表现关节炎的典型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能自由活动,关节周围皮肤泛红、发热,以及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力。诊断依据临床医师除了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患者的病史之外,还需结合血常规、化验关节液等实验室检查,以及X线、CT、核磁共振、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关节炎。关节炎有哪些类型?骨关节炎(OA)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其他类型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AS)、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感染相关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据统计,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3%,致残率超过50%。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女性较男性易发,但同类型的关节炎具有同的人群流行特点:1.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在我国以膝关节炎为主,患病率为8.1%,农村患者数量是城市的两倍[1],50岁以下发病率为5.2%,60岁以上发病率为11%,且有年轻化趋势[2]。2.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500万[3],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4-5]。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年龄小于16岁,发病率约3.5~13.9/10万,女童于1~2岁高发,男孩于2岁和9岁高发。4.其他类型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约0.25%,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2)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约1~4%;(3)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约0.5%。是否可以治愈?1.骨关节炎:目前仍治愈方法,临床医师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方式,以缓解患者病痛、控制病情发展;2.类风湿性关节炎:法根治,患者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后,可得到临床缓解;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暂治愈方法,部分患者在接受有效治疗后,关节炎症状可得到长期缓解,但关节损伤一直存在。4.其他类型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法治愈,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延缓疾病进程;(2)痛风性关节炎:一般会终生伴随患者,接受积极治疗之后,预后良好;(3)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多数预后较好,在治疗后,可于3~4个月之内康复,但易复发。是否遗传?一般遗传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大的遗传倾向。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