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发皮肤、大便颜色变化。了解引起黄疸的原因,有助于家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新生儿健康。
1. 溶血性黄疸:母亲与婴儿血型不匹配导致的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容易引发溶血性黄疸。母亲为O型血,婴儿为A或B型血时,黄疸症状更明显。
2. 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抑制胆红素结合过程,导致胆红素在肠道吸收受阻,黄疸消退缓慢。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症状可逐渐消退。
3. 感染性黄疸:婴儿在宫内或出生后感染病毒或细菌,如败血症、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损害肝细胞功能,加重黄疸症状。
4. 缺氧性黄疸:新生儿窒息或缺氧,导致胎粪不能及时排出,黄疸症状较重。
5. 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先天性肝内肝管或肝外胆道闭锁,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黄疸消退缓慢,大便呈白陶土色。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大约60%的婴儿在出生后会出现。家长需关注婴儿黄疸症状,如出现迅速加重的黄疸,应立即就医。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光照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泄。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可促进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黄疸、合并其他病症的婴儿。
预防新生儿黄疸,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孕期做好产前检查,了解血型,预防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2. 产后注意婴儿黄疸症状,如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
3. 喂养母乳时,注意观察婴儿黄疸变化,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4.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5. 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关注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