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底病变3期怎么治疗
作者:黄健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还很容易引起并发症,比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在视网膜病变之后,会导致失明,所以在3期了也要积极治疗,争取缓解病情。该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来促进康复,那么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3期的方法有哪些呢?
1、使用抑制炎症的药物。作为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因子,NF-κB是一种蛋白质复合物,在糖尿病引发的细胞炎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最佳干预炎症方法就是使用NF-κB抑制剂。
2、使用抑制线粒体损伤的药物。线粒体对人体来说很重要,它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因此对于人类的神经系统来说,线粒体十分重要。Olesoxime(TRO 19622)是一种靶向线粒体的神经保护性制剂,可以改变线粒体的形态,改变其功能,进一步修复神经系统,改善患者病情。
3、使用增强自噬的药物。自噬可以很好的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而糖尿病会降低分子自噬水平,从而给人体的神经组织供能提供障碍,而进一步引发病变。因此,通过增强个体的自噬能力,可以改善这一病理过程。
4、使用选择性抑制胆碱能M1受体的药物。一般来说,M受体介导的AMPK/PGC-1a通路可调节感觉神经元轴突再生。而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纤维和细胞的线粒体类型发生变化,线粒体工作负荷过高,不能为神经再生提供能量,就会出现神经并发症。因此,选择性胆碱能M1受体抑制剂可以改善病情。
糖尿病眼底病变不是一种小病,尤其是到3期,此病对患者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影响,因此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患者平时不仅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饮食方面也要清淡一些,少盐少油,不挑食,补充各种营养,同时多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要压力过大,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要精神紧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症状,后期视力下降,严重的会出现失明定期眼科检查,根据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治疗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眼部并发症及致盲性眼病,主要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病理特征,眼底多表现为视网膜渗出水肿、新生血管、出血及增殖膜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视觉健康。高血糖会破坏视网膜血管,视网膜血管长时间受到损害易变脆弱,血管容易渗出,从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概率与糖尿病病程长短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有关。症状表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典型症状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飞蚊症复视、视野缺失等,出现重影、看物体时有扭曲现象。诊断依据:临床医师会结合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眼底镜检查可见微血管瘤、渗出、出血等结果,最终对该病做出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类型?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1.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可分为:(1)Ⅰ期(轻度非增殖期,mildNPDR);(2)Ⅱ期(中度非增殖期,moderateNPDR);(3)Ⅲ期(重度非增殖期,severeNPDR);2.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可分为:(1)Ⅳ(增殖早期,earlyPDR);(2)Ⅴ(纤维增殖期,fibrousprolifeeration);(3)Ⅵ(增殖晚期,advancedPDR);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群患病率为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20.86%[1]。是否可以治愈?法治愈。视网膜受到损害后能再恢复原状,但可以通过治疗保持视网膜的现状,病情再持续加重,延缓或减少视力下降程度。控制好血糖、血压,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早发现早治疗能够预防视力下降。是否遗传?是。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升高[2]。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