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症如何分类
作者:许金云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可能跟病毒感染、环境、遗传基因易感、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一旦患上该病,患者大脑、脑干、视神经、脊髓白质等多个部位就会受累,然后引起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多方面的症状。那这种疾病究竟应该如何分类呢?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1、临床孤立综合征
临床孤立综合症主要指的是患者首次的淋巴发作,这种发作常常累及,视神经,脊髓,脑干等部位。患者在经历过首次发作之后,并非全部会进展为MS,所以CIS者大多需要密切随访。
2、复发缓解型
在该病当中,复发缓解型的最为常见,约占80%~85%之多。这种类型的可表现为显著的复发和缓解过程,在每一次复发作之后,均可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的后遗症。
3、继发进展型
约50%的继发进展型的患者,在患病10~15年之后,疾病不再有复发,缓解过程,病程主要呈缓慢进行性的加重。
4、原发进展型
原发进展型的起病较隐匿,无明显的临床发作,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神经功能残疾。这种类型的约占该病的10%,病程通常大于1年,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且没有缓解复发的过程。
以上就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间都有独特的特征。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患者都需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一般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跟缓解期治疗,其中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恶化期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残疾程度和防治并发症。而缓解其治疗的目标是控制住病情的进展。经积极治疗后,急性发作的患者至少可部分恢复,但复发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难以预测。
#概述#全身性多发性硬化
阅读数 1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症状为肢体力、麻木瘙痒感等及视力障碍应及早正规治疗,可减少复发和残疾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近皮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相关。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常见肢体力、肢体麻木、瘙痒、针刺感等感觉异常、眼肌麻痹、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运动和协调动作出现平稳的状态,能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发作性症状及精神症状等。多发性硬化患者尽管最终可能导致某种程度功能障碍,但大多数多发性硬化患者经过分期治疗、对症治疗,预后较乐观,约半数患者发病后10年只遗留轻度或中度功能障碍,病后存活期可长达20~30年,但少数患者可于数年内死亡[1]。症状表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常见症状有肢体力、肢体感觉异常(如肢体感觉麻木、瘙痒等)、眼肌麻痹、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发作性症状及精神症状等。诊断依据: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以客观病史和临床体征为基本依据;充分结合辅助检查特别是核磁共振,寻找病变的时间多发及空间多发证据;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尽可能寻找电生理、免疫学等辅助证据。依据患者发病年龄在10~50岁;缓解后常多次复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同时存在着两处以上的病灶,并经过核磁共振、诱发电位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多发性硬化有哪些类型?根据病程可分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进展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为罕见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至40岁,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患者少见,男女患病之比约为1:(1.4~2.3)。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地理分布和种族相关,我国属于低发病区,高发地区包括欧洲、加拿大南部、北美、新西兰和东南澳大利亚,发病率为60/100,000~300/100,000。离赤道越远,发病率愈高。赤道穿过的国家国家发病率小于1/100,000,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为5/100,000[2]。是否可以治愈?多发性硬化能治愈。但积极正规治疗可减少多发性硬化的复发,减少多发性硬化导致的功能障碍或者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是否遗传?是。多发性硬化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12~15倍[2]。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