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春季更容易「气短」,专家教你两个动作“延长”呼吸

春季更容易「气短」,专家教你两个动作“延长”呼吸

春季回暖,眼看着温度一天比一天高,虽然阳光普照,有些人就是打不起精神,还老感到心慌气闷,稍微动一下,就提不起气来……

 

 

呼吸急促、困难,即气短,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症状之一,是什么原因让人“喘不过气”?《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详解气短背后的因素,并教你如何“延长”呼吸。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张 新

 

春季更易出现气短

 

就一年四季来讲,春季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比冬季要高。这就会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上升,人体的代谢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黏度上升,由此就增加了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量,导致缺血缺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短?

 

气短属于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可以称之为疾病症状,还要分情况判断。

 

比如,做运动时觉得气喘吁吁,很可能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去爬三层楼不觉得气喘,现在爬一楼却感觉呼吸困难,就要引起重视;静坐不活动时也会气喘,就一定有问题了。

 

 

气短,可能源于这5个“短板”

 

《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曾刊登一篇论文,针对心脏功能受损与呼吸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老年人气短、憋气的原因不一定是心衰这样的心功能受损,或者严重的肺功能障碍,还有可能与贫血、肥胖、抑郁等有关。

 

气短可能与多种脏器有关,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供氧出现了问题。

 

01呼吸功能障碍

多见于老年人的慢阻肺,哮喘、肺炎以及气胸等,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大气道堵塞,也可能使患者感觉呼吸不畅,出现气短。 

 

02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中导致气短的主要是心衰,由于心功能受损,心脏回血出现障碍,血液反向渗进肺组织,阻碍了肺内的气体交换,于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03贫血

贫血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因此组织无法获得充足氧气,也会造成气短。尿毒症患者经常感到气短,是因为尿毒症会引起贫血。

 

04肥胖

除供氧不足外,如耗氧量过多,也可能让人气喘,其中比较典型的病因之一就是肥胖。体重严重超标者在活动时要消耗更多氧气,活动耐力下降,就会觉得气短。

 

 

05抑郁

抑郁属于另一类情况。由于气短属于一种主观症状,因此就会受到个人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比如,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对于因活动量增加而引发的气喘比较适应,不会感觉是病态;活动较少的人,身体耐受性较差,更易感觉上气不接下气。

 

此外,抑郁患者经常有睡不好、早醒、全身无力等表现,如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使心肺疾病风险增加。

 

5件事“延长呼吸”

 

缓解气短的关键是辨明病因,对病治疗。不同病因的气短,用药和治疗方式也不相同:

 

肺炎患者需要消炎;

  • 哮喘患者需要缓解支气管痉挛,同时可服药缓解严重气喘症状;
  • 心衰患者要尽可能消除心衰诱因,改善生活方式等;
  • 肥胖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减重;
  • 抑郁患者则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锻炼方式可以增强肺功能,“延长”呼吸:

 

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把嘴抿起来,慢慢呼出的方法。以改善气管狭窄,减轻呼吸短促。

 

做法:吸气时放松颈、肩、背的肌肉,用鼻子慢慢吸气;呼气时双唇合起至剩下一条缝隙;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的目标。

 

腹式呼吸

 

通过横隔膜(位于肺部正下方的肌肉)的升降来控制呼吸,而不只有胸部活动。

 

做法:舒服地躺着或坐着,把一只手放在胸上,另一只手放在肚脐上方;通过鼻子吸气,观察腹部如何上升,胸部保持相对静止;撅起嘴唇,用嘴呼气,调动下腹部肌肉把空气推出去。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分钟。

 

 

除了身体本身的原因,窝着身子久坐看电脑、手机,胸背部无法舒展,呼吸也变得又短又浅,新鲜空气不能被身体充分吸纳,让人情绪焦躁,精神压力增加,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

 

下面这套拉伸操,简单易学,久坐后不妨抽空做做。

 

拉伸肩部

 

在身前交叉双手手指,抬高到肩部位置;边呼气,边拱起背部,双臂向前伸展;边吸气,双手回到胸前的位置,重复数次。

 

 

拉伸胸部

 

在身后交叉双手手指;边呼气,边挺起胸部,双臂向后伸展;吸气时,双手回到腰部位置,重复数次。

 

 

拉伸

 

举起双手,在头顶交叉;呼气时,大臂贴近耳边,向上拉伸,保持数秒;吸气时慢慢放下双手;再举起双手交叉,边呼气边倒向一侧,保持数秒再倒向另一侧,重复数次。


 

提醒:在发觉自己出现明显气短时,首选呼吸科或心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如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等,鉴别诊断病因。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