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是有结石才会黄疸,这个原理怎么形成的,我们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肝内的末梢的这个胆管逐渐汇集,就像河流流到大海一样,最终会遇到胆总管来排出到十二指肠,帮助我们消化。那么当胆囊内有结石的时候,它会堵塞这个胆管,尤其堵塞到胆总管的时候,胆汁不能正常排到十二指肠,造成胆道压力增加,造成胆汁逆流到毛细血管里边,那么产生黄疸。
所以说一般来讲的话,有些病人有结石合并黄疸,甚至合并有发烧,当然说还有腹痛,我们在这三个症状腹痛、发烧、黄疸,我们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胆管结石的一个症状,就是黄疸、发烧、腹痛,所以说一般来讲的话,有结石出现了黄疸,要积极处理要尽快处理,否则的话特别容易发生高热,这个时候一旦出现高热,就很容易出现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病人的生命会有危险。
专家提示:当胆囊内有结石的时候,它会堵塞胆管,甚至堵塞到胆总管,胆汁不能正常排到十二指肠,造成胆道压力增加,胆汁逆流到毛细血管里边,从而产生黄疸。胆管结石典型的症状有黄疸、发烧、腹痛,如果有结石出现了黄疸,要积极处理,防止出现感染性中毒性休克,造成病人生命危险。
#黄疸病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各种原因(肝损害最常见)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组织、体液黄染轻症可治愈,存在原发病者需明确病因对症治疗简介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同[1,3]。症状表现[1-2]:典型症状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黄染,可伴有皮肤瘙痒。诊断依据[1]:依据黄疸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肝功能检查中血清胆红素指标升高(血清胆红素>34.2μmol/L)可确诊疾病。疾病类型[1-2]:1.按发病原因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阻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按增高的胆红素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2)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是否具有传染性[1]?黄疸本身是传染病,传染性。但是由病毒性肝炎(多见于乙肝、丙肝)引起的黄疸则具有传染性(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时)。通过什么方式传染[5]?乙肝、丙肝(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包括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怎么预防[5]?乙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当前尚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避免与感染者的过度接触、避免医源性传播(如规范使用注射器、血制品等)、避免安全的性行为,都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是否常见[1,2]?本病常见。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而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性黄疸病因的90%以上。是否可以治愈[3]?本病轻症可以治愈,但是由于原发肝病导致的黄疸,需在明确原发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对症治疗,以维持在肝功能代偿期。是否遗传[1]?具有遗传性,部分遗传性疾病患者好发黄疸。易引起的黄疸遗传性疾病为遗传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该病包括Roto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遗传性胆汁淤积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胆汁淤积、妊娠复发性胆汁淤积)、肝内胆管发育良综合征、胆管囊性病等。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