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氏食管的诊断方法
巴雷特氏食管通常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且有转变为食管腺癌潜在风险,巴雷特氏食管组织学定义,也就是食管胃结合部鳞状上皮由胃粘膜柱状上皮代替,诊断巴雷特氏食管还是要依靠胃镜检查,那么巴雷特食管内镜表现通常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存在不规则齿状线上移可能。
第二,巴雷特氏食管粘膜色调改变,粘膜通常会表现为粗糙颗粒样增生改变。
第三,存在橘红色粘膜岛。
第四,炎症消退时,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毛细血管,巴雷特食管与贲门松弛,胃食管反流症状有关系。
由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胃酸刺激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变异,建议积极治疗,忌食辛辣刺激和过硬过烫的食物,注意细嚼慢咽,饭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时枕头可适当的垫高,药物可以服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吗丁啉,莫沙必利,铝镁加混悬液,还有硫糖铝等等。
专家提示:诊断巴雷特氏食管要靠胃镜检查。内镜表现有以下特点:1、不规则齿状线上移;2、巴雷特氏食管粘膜粗糙颗粒样增生改变;3、存在橘红色粘膜岛。治疗上忌食辛辣、过硬过烫食物,细嚼慢咽,饭后不要马上躺下,枕头可垫高。可以服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
向本文作者提问

许吉成副主任医师自营医生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17638|响应时长654分钟
擅长:1.胃肠,肝胆胰腺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2.胃肠道肿物内镜下切除术,黏膜切除术;3.食管良恶性狭窄气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4.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术;5.胰胆管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25起
问医生
#巴氏食管
阅读数 8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需要经过食管内镜检查才可确诊通常需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简介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化生(即当炎症刺激后,柱状上皮下未分化的储备细胞开始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脱落,被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所替代)为单层柱状上皮的一种病变现象。Barrett食管本身症状,当食管因此种上皮化生出现溃疡、狭窄、癌变等,可出现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吞咽困难等同表现。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经过有效的正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变进展。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上腹痛等。诊断依据:本病症状特异性,需要依赖食管镜检查见到正常胃粘膜的柱状上皮与食管粘膜鳞状上皮的交界线上移,且在病变区取组织进行活检证实其已经化生为柱状上皮以确诊。有哪些类型?1.按照食管内镜下形态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类:全周型:红色黏膜由胃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明显界限;舌型:齿状线呈局限性舌形向上突出;岛状型:齿状线以上出现一处或多处斑片状红色黏膜,与齿状线相连。2.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长节段BE(LS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短节段BE(SS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1~3cm;超短节段BE(USSBE):指Barrett黏膜长度满1cm的形态改变。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常见,Barrett食管临床并少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为1.6%[1]。是否可以治愈?可治愈,通过药物治疗病情会得到较好的控制,严重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