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黄疸我们讲,有生理性的黄疸,有病理性的黄疸,生理性的黄疸小儿多见一些,比如说新生儿黄疸。在成年人的话,生理性黄疸与饮食有关系,长期的大量的吃南瓜,胡萝卜等胡萝卜素含量特别高的时候,会引起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的特点就是眼睛,它是不黄的。眼白还是白的,黄就黄在它的手掌上,病人常常看到自己手掌发黄,就以为自己是黄疸得病了。
其实不是的,是生理性的,通过饮食的调整很快它会恢复正常,那病理性黄疸就不一样了。它是由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有哪些,分为梗阻性的黄疸,肝细胞性的黄疸和溶血性的黄疸,梗阻性的黄疸,是肝内或者肝外的胆管梗,阻引起胆汁排泄不畅,逆流入血进肝脏,出现了黄疸,梗阻性黄疸的表现在抽血的时候,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果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它这种是肝脏本身的处理能力下降,然后由血液系统的一些疾病,引起的大量的熊蛋白的溶解,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就会引起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
专家提示:生理性的黄疸是在饮食上吃了大量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大多发生在小儿身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而病理性的黄疸是由疾病引起的梗阻性、肝细胞性的黄疸,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相关检查,做相应治疗。
#黄疸病
阅读数 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各种原因(肝损害最常见)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组织、体液黄染轻症可治愈,存在原发病者需明确病因对症治疗简介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同[1,3]。症状表现[1-2]:典型症状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黄染,可伴有皮肤瘙痒。诊断依据[1]:依据黄疸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肝功能检查中血清胆红素指标升高(血清胆红素>34.2μmol/L)可确诊疾病。疾病类型[1-2]:1.按发病原因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阻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按增高的胆红素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2)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是否具有传染性[1]?黄疸本身是传染病,传染性。但是由病毒性肝炎(多见于乙肝、丙肝)引起的黄疸则具有传染性(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时)。通过什么方式传染[5]?乙肝、丙肝(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包括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怎么预防[5]?乙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当前尚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避免与感染者的过度接触、避免医源性传播(如规范使用注射器、血制品等)、避免安全的性行为,都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是否常见[1,2]?本病常见。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而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性黄疸病因的90%以上。是否可以治愈[3]?本病轻症可以治愈,但是由于原发肝病导致的黄疸,需在明确原发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对症治疗,以维持在肝功能代偿期。是否遗传[1]?具有遗传性,部分遗传性疾病患者好发黄疸。易引起的黄疸遗传性疾病为遗传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该病包括Roto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遗传性胆汁淤积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胆汁淤积、妊娠复发性胆汁淤积)、肝内胆管发育良综合征、胆管囊性病等。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