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需要治疗吗
我们说胃息肉,它是一个良性病变,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去处理。比如说发现的时候,有的甚至于小到只有0.2-0.3厘米,也就是2-3个毫米,大一点的可能能大到1点几个公分,这也是有的,这个不用紧张。很小的息肉我们可以不去进行马上处理。
就是定期观察,因为很多人他息肉发展的非常非常的慢,没必要现在就进行治疗干预,相对像1公分以上这么大的息肉,还是建议手术切除,因为再大了以后,它还是有可能向着有恶变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说肿瘤不要把它养的太大了,再去处理。在它小的时候,我们就很简单的办法给它干预掉就可以了,所以息肉不能完全不管它还是要重视。
专家提示:胃息肉需要根据大小治疗。小的胃息肉在0.2-0.3cm可以选择不治疗,因为胃息肉发展很慢需要定期观察,在1cm以上的胃息肉,建议手术切除,胃息肉再长大会有恶变的风险,所以早干预恢复的就越快。
#胃息肉
阅读数 3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大多数症状出现,只是胃镜检查才发现绝大部分是良性,部分腺瘤性胃息肉会癌变简介胃息肉是一种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表面通常比较光滑,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等因素有关。大多数胃息肉有临床症状表现,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绝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症状者需要治疗。大部分胃息肉患者经过内镜下切除后多数可以治愈,但要注意部分腺瘤样息肉会发生癌变,预后良。症状表现:大多数胃息肉有任何症状,只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诊断依据:根据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即可诊断胃息肉,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胃息肉有哪些类型?1.按照病理组织学分类(1)腺瘤样息肉(2)增生性息肉(3)胃底腺息肉(Elster囊肿)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家族性胃底腺息肉(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2.按照形态学分类日本山田分法将胃息肉分为4型。(1)Ⅰ型:呈蒂半球形,好发于胃窦、胃体、胃底,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度,与周围黏膜色泽相似;(2)Ⅱ型:呈半球形,蒂,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与黏膜间角近90度,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3)Ⅲ型:息肉多发于幽门窦部,表面规则,呈棒状或菜花状,蒂,与黏膜夹角小于90度;(4)Ⅳ型:表面光滑,可有糜烂及颗粒状,有细蒂,异型(典型增生,多数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显著。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胃息肉的胃镜检出率为1.1%~6.49%[1],尤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中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以女性多见,而腺瘤性息肉以老年男性为主。是否可以治愈?可治愈。胃息肉多数属于良性病变,经过内镜下切除后多数可以治愈,但要注意部分腺瘤样息肉会发生癌变,预后良。是否遗传?会。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但具体机制明。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