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VTE)预防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住院病人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根据抗栓 治疗 和预防 血栓形成 的的方法论,为内科住院病人、门诊癌症患者、长期活动受限者、长途旅行者以及无症状血栓形成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提供了治疗推荐。

  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急性住院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每日2次或3次)或璜达肝癸钠这些抗凝药(推荐级别:1B级)进行血栓预防,不建议在患者活动受限期过后或出院后继续使用抗凝药进行血栓预防(推荐级别:2B级)。

  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低的急性住院患者,不推荐使用药物或器械进行血栓预防(推荐级别:1B级)。

  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同时伴有出血且有大出血可能的急性住院患者,建议使用分级加压袜(GCS)(推荐级别:2C级)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推荐级别:2C级)进行器械血栓预防。

  对于重症患者,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进行血栓预防(推荐级别:2C级)。

  对于出血且有大出血可能的重症患者,建议使用分级加压袜(GCS)和(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进行器械血栓预防,直至出血风险降为最低(推荐级别:2C级)。

  对于无其他VTE危险因素的门诊肿瘤患者,不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进行血栓预防(推荐级别:2B级),也不推荐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推荐级别:1B级)。

  因此,对于非手术患者的VTE预防性治疗时需权衡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价值取向。

   请注册会员,登录后点击下载word版:Prevention of VTE in Nonsurgical Patient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阅读数 2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会引起感觉异常、功能受限、肺栓塞等。本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简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多与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等因素有关,患者常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此病预后较好,少数患者会遗留肢体感觉异常和功能受限等后遗症,甚至出现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阻塞肺血管而影响肺换气功能,机体缺氧而出现呼吸困难者、胸痛等)而危及生命。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上肢肿胀、疼痛、活动上肢时加剧。诊断依据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活动上肢时加剧,查体发现上肢臂围(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在逐渐增大,结合彩色多谱勒超声,深静脉造影可明确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类型?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确切的发病原因,约占上肢DVT的20%~33%[1];继发性上深静脉血栓:约占所有上肢DVT的66%~80%[2]。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上肢DVT约占所有DVT的4%~10%[3]。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要长期服药,来改善患者症状。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贾德安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