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

肠套叠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小儿,都是由于胃肠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当肠蠕动不协调,进而导致出现肠套叠现象的发生,而继发性肠套叠常见于某些肠道疾病,比如肠道肿瘤、肠道粘连或者肠道结合以及肠道息肉等等。

肠套叠属于外科的急腹症,当患者出现肠套叠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具体病情程度,然后选择相应的保守或者手术治疗,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肠坏死以及中毒性休克等等严重的并发症,平时要注意加强自我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戒烟戒酒,避免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避免寒凉性食物,避免过硬的食物,可以少量的多餐的进行进食,但是要避免暴饮暴食,可以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局部的按摩理疗,从而缓解肠套叠的再次复发。

专家提示:肠套叠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小儿,由于胃肠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当肠蠕动不协调,而导致出现肠套叠现象;继发性肠套叠常见于某些肠道疾病,比如肠道肿瘤、肠道息肉等,出现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肠套叠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婴儿添加辅食、断奶科学可引发肠套叠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而致命简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病,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多见于幼儿,成人肠套叠少见,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喂养当等导致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而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与盲肠活动度大,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等)使肠蠕动节律失调有关。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治疗首先可使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如果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可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病儿阵发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的表现,即可诊断为肠套叠,而钡剂灌肠X线检查套叠部位可显示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出现杯子口一样的影子,以及钡剂进入外层肠腔与被套入肠道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有助于确诊肠套叠。肠套叠有哪些类型?1.依据发病原因,可分为2型:(1)原发性肠套叠(2)继发性肠套叠2.依据病程长短和病情急慢性,可分为2型:(1)急性肠套叠:指患者发病在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起病较急,腹痛较重。(2)慢性肠套叠:患者病程在十几天,起病缓慢,腹痛较轻。3.依据套入肠与被套肠的部位,可分为6型:(1)回肠-盲肠型(2)回肠-结肠型(3)回肠-回肠型(4)小肠-小肠型(5)小肠-结肠型(6)结肠-结肠型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肠套叠多发于儿童,我国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率比欧美国家高。6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8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发病以春季多见[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大部分通过钡剂或空气灌肠等即可治愈,少部分手术治疗后也可治愈。5%~8%的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1]。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吴海武·主任医师陈飒英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