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术后注意哪些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
健康一点通
首席健康管家

肠套叠术后的注意事项包括:

一、遵从医嘱,暂禁食水,孩子能安静入睡,没有异常的哭闹,肠道排气后可以进流食,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改为软食。

二、注意大便的情况,大便由果酱样向黄色或绿色大便转变。

三、手术导致患者身体营养丢失、水电解质失衡,因此加强术后营养、积极补液十分重要。

四、开腹手术后仍有炎症残留,为防止出现肠粘连肠梗阻,要及时下床适度活动,促进炎症物质排除。

五、遵循医生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合理进食,以松软好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肠道过度蠕动。

六、出院后,为防止腹痛或肠套叠的再次发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七、预防感冒,防止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再次诱发肠套叠。

专家提示:术后要遵从医嘱,暂禁食水,随病情恢复逐渐改善饮食。还有就是注意大便情况,大便由果酱样向黄色绿色大便转变,及时下床活动避免做剧烈运动,促进炎症物质排出,要加强营养积极补液。出院后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并预防感冒。

#肠套叠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婴儿添加辅食、断奶科学可引发肠套叠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而致命简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病,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多见于幼儿,成人肠套叠少见,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喂养当等导致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而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与盲肠活动度大,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等)使肠蠕动节律失调有关。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治疗首先可使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如果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可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病儿阵发哭闹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的表现,即可诊断为肠套叠,而钡剂灌肠X线检查套叠部位可显示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出现杯子口一样的影子,以及钡剂进入外层肠腔与被套入肠道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有助于确诊肠套叠。肠套叠有哪些类型?1.依据发病原因,可分为2型:(1)原发性肠套叠(2)继发性肠套叠2.依据病程长短和病情急慢性,可分为2型:(1)急性肠套叠:指患者发病在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起病较急,腹痛较重。(2)慢性肠套叠:患者病程在十几天,起病缓慢,腹痛较轻。3.依据套入肠与被套肠的部位,可分为6型:(1)回肠-盲肠型(2)回肠-结肠型(3)回肠-回肠型(4)小肠-小肠型(5)小肠-结肠型(6)结肠-结肠型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肠套叠多发于儿童,我国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率比欧美国家高。6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8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发病以春季多见[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大部分通过钡剂或空气灌肠等即可治愈,少部分手术治疗后也可治愈。5%~8%的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1]。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陈飒英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