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呛水专家教你四步急救

全球医疗视野·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
全球医疗视野
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

  婴儿游泳,是一项备受家长青睐的亲子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因婴儿呛水导致窒息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何应对婴儿呛水,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专家指出,婴儿呛水窒息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一旦发生,家长需立即采取以下四步进行急救:

  第一步:迅速将婴儿倒立,用一只手托住婴儿的腹部,另一只手轻轻拍打其背部,帮助婴儿将呼吸道中的水排出。

  第二步:观察婴儿呼吸情况,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第三步:若婴儿意识清醒,但仍有呼吸困难,可将其平躺,并轻轻拍打其胸部,帮助其恢复正常呼吸。

  第四步:尽快将婴儿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除了掌握急救方法,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婴儿游泳安全:

  1. 选择正规的婴幼儿游泳馆,确保水质清洁、水温适宜。

  2. 游泳前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婴儿身体状况良好。

  3. 游泳过程中,家长需全程陪护,密切观察婴儿状况。

  4. 避免使用过于紧绷的游泳圈,以免勒伤婴儿颈椎。

  5. 游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婴儿疲劳。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婴儿呛水后的护理:

  1. 游泳后,用温水清洗婴儿皮肤,防止感染。

  2. 观察婴儿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婴儿感冒

  总之,婴儿游泳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但家长需提高警惕,确保婴儿安全。

推荐医生列表
朱灵芝·undefined
朱灵芝可处方
阜城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78927|响应时长1分钟
擅长:擅长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止咳化痰,咽喉肿痛,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各种原因急性呼衰或慢性呼衰急性发作或其他要呼吸管理和呼吸支持的病人;各种类型的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各种中毒、溺水、触电等;各种原因心跳呼吸骤停;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脑出血、脑梗塞等。
¥50.0
问医生
韩继群·undefined
韩继群可处方
武汉市江夏区安山卫生院呼吸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7|响应时长354分钟
擅长:呼吸内科(慢支、肺气肿、帅心病等呼吸疾病,消化内科(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腹水等),循环系统、高血压,房颤等心脏疴,急性中毒(有机磷、农药、溺水、酒精中毒,蜂蛰伤,中暑等,小儿高热惊厥,上呼吸道感染,低钙,肠镜及液体疗法,外科外伤清创缝合,拔甲,脂肪瘤切除等
¥1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为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及时进行控水、心肺复苏、对症治疗,预后良好简介溺水指人体淹或浸在液体(多为水)里时,经历呼吸道受损、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过程。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有57000人。溺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致死原因。男性溺水是女性的3倍。溺水后,液体可迅速进入呼吸道和食道,从而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抽搐、昏迷等,甚至呼吸、心跳暂停。发生溺水后,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采取头低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帮助患者复苏。若急救及时,可留下脑功能障碍、中枢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症状表现:溺水患者症状各异,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吸水量多少、吸入介质性质和器官损伤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心脏骤停等。诊断依据:医生结合患者病史(如心脏病、癫痫等患者下水或者落水史)、症状(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影像学及器械检查(X线检查显示肺部浸润、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混合性酸中毒)做出诊断。溺水有哪些类型?根据溺水的液体性质,可分为:淡水溺水;海水溺水。根据溺水时肺组织是否有液体可分为:干性溺水;湿性溺水。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溺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14岁以下儿童的首要致死原因。男性溺水是女性的3倍[2]。是否可以治愈?部分可以治愈。溺水时间短,吸入液体少的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可恢复正常呼吸、心跳、神志,预后好;溺水时间稍长、症状较重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大部分患者可获救,但是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一般1小时内获救并治疗恢复神志的患者,预后良好。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全球医疗视野·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赵海金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