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出现泡沫尿、颜面部和四肢水肿可引发血栓、感染、肾衰竭等并发症进展相对缓慢,规范治疗可维持肾功能稳定简介膜性肾病,是免疫复合物(由抗体与抗原结合所得)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导致基底膜病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肾脏正常工作时,尿液中只含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球的滤过膜受损,因此尿液中漏出的蛋白含量增加,出现蛋白尿,尿液泡沫增加、颜面部和四肢水肿是最常见的症状。本病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因患者病程同,预后差异相对较大,经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保持稳定,少数患者会恶化至终末期肾病[1]。症状表现:蛋白尿:尿液泡沫增多;水肿:颜面部、下肢、脚踝水肿等。诊断依据:症状:水肿、泡沫尿等;尿检:尿蛋白阳性;血检:发现血白蛋白降低或肌酐、尿酸等指标异常或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等;肾脏病理活检: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需排除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骨髓瘤肾病等。医生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上述检查结果来诊断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有哪些类型?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膜性肾病一般指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较常见。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6~10)/100万人口,在我国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膜性肾病占20%~30%。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约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左右[2-4]。是否可以治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疾病缓解,能完全治愈,有复发的可能。约30%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自行缓解,且通过药物治疗可保持肾功能稳定[2]。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