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足皮下痣切除手术后皮肤坏死,治疗方案是否合适?

智慧医疗先锋者·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展示前沿技术
智慧医疗先锋者
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展示前沿技术

我从小就有一个小小的皮下在左足,起初并不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痣开始逐渐变大,面积扩展,颜色也由原来的浅棕色变成了深褐色。最让我担心的是,它的形状变得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和周围皮肤的界限不再明显。医生告诉我,这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的征兆,需要尽快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医生切除了痣并缝合了伤口。然而,麻烦接踵而至。医生在术后使用的纱布勒得太紧,导致切口附近的皮肤出现了坏死现象。起初只是指甲盖大小的发紫发黑区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坏死的皮肤面积不断扩大,颜色也从紫黑变成了干硬的深黑色。我的脚部开始浮肿,麻木感也越来越强烈。每隔一天换一次药,使用的药物包括生长因子、百多邦和复方多黏B,但效果并不理想。医生建议我口服威利坦和甲钴胺,希望能改善微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创伤面仍未见好转,面积没有明显缩小,皮肤颜色时而发黑干硬,有时候稍微正常,部分区域知觉差。

我开始感到绝望,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一只脚。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在线医生平台,通过视频咨询的方式,得到了专业的医生的帮助。医生告诉我,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但需要耐心等待。坏死的皮肤最终会脱落,新的皮肤会慢慢长出来。同时,医生也提醒我,手术后皮肤张力大可能是导致皮肤坏死的原因之一,需要在后续的治疗中注意这个问题。医生还建议我可以考虑植皮手术,虽然风险较高,但可能会加快恢复的速度。最终,我决定继续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

皮肤坏死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皮肤坏死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颜色变暗、干硬、发黑等。同时,可能伴随有局部疼痛、麻木感、浮肿等症状。易感人群主要是那些接受过手术或创伤后出现皮肤张力大的人群。 推荐科室 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等科室都可以就诊皮肤坏死问题。 调理要点 1.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 使用抗生素和外用药物,促进伤口愈合; 3.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4.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 5. 如果情况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植皮手术等治疗方法。
推荐医生列表
于君·undefined
于君可处方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9|响应时长34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后精神障碍、酒中毒、酒依赖、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产后抑郁症
¥50.0
问医生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智慧医疗先锋者·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展示前沿技术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