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喜欢自残和吃药,想法特别多怎么办?

健康饮食指南·分享健康的饮食搭配、营养知识和饮食禁忌
健康饮食指南
分享健康的饮食搭配、营养知识和饮食禁忌

我总是莫名其妙地喜欢自残和吃药。这种想法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无法释放。每当我看到湖泊或是车辆,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跳下去或撞上去的念头。这些想法如同一场恶梦,挥之不去。

我曾经试图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我的困扰,但他们总是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在说着一件荒唐的事情。他们的反应让我更加孤独和无助。

直到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建议我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虽然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至少我开始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日子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是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我试图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一切都显得那么模糊不清。

终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我并没有患上任何严重的疾病,但我的行为可能与心理健康有关。他们建议我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治疗过程。每次与心理医生交流,我都能感受到一丝希望的光芒。他们帮助我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教我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和想法。

现在,我已经不再那么频繁地有自残和吃药的念头了。虽然偶尔还会有,但我知道如何去处理它们。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我重新找回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京东互联网医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记住,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自残行为的可能原因及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自残行为可能是多种心理和情绪问题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易感人群可能包括青少年、有创伤经历的人群等。症状还可能包括自言自语、想法紊乱等。 推荐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 调理要点 1. 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避免自我诊断和治疗。 2. 如果有自杀倾向,应立即就医或拨打紧急求助电话。 3.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4. 学习和实践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艺术治疗等。 5. 如果医生建议,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或其他相关药物来帮助管理症状。
推荐医生列表
于君·undefined
于君可处方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9|响应时长34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后精神障碍、酒中毒、酒依赖、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产后抑郁症
¥50.0
问医生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健康饮食指南·分享健康的饮食搭配、营养知识和饮食禁忌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