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发涩,可能是泥沙样结石引起的?

绿色医疗倡导者·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理念,推动绿色医疗实践
绿色医疗倡导者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理念,推动绿色医疗实践

我妈最近总是抱怨嘴巴发涩,像有什么东西粘在舌头上一样。起初我们都以为是她最近吃的东西太油腻了,或者是口腔卫生没做好。可她说不管怎么刷牙,嘴巴还是很涩。我们开始担心起来,毕竟她已经63岁了,身体状况总是让人放心不下。

我决定带她去看医生。我们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视频连线找到了一个普通外科全职医生。医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她是否有反酸、是否做过胃镜等。妈妈说她好几年前就有反酸的症状,但从来没有做过胃镜。医生听完后,问了很多关于她身体状况的问题,包括肝功、甲状腺和肾功能等。妈妈说都正常。

医生告诉我们,根据妈妈的描述和之前的B超结果,很可能是泥沙样结石引起的嘴巴发涩。这个结石可能会阻塞胆汁流动,导致胆汁反流到胃部,引起嘴巴发涩的感觉。医生建议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症状,包括规律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和饮酒,并且可以尝试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医生还强调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任何问题。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和专业。他的解释让我们对妈妈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到安心。我们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并且定期复查,以确保妈妈的健康状况。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即使是小小的不适,也可能是大问题的征兆。幸好我们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专业的医生,及时解决了问题。希望大家也能重视自己的健康,出现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胆囊结石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右肩背部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嘴巴发涩的感觉。易感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肥胖者、长期高脂饮食者等。 推荐科室 消化内科或普通外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上应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高脂、油煎油炸食物及饮酒。 2. 可以尝试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进行治疗,睡前2粒,每三个月复查肝功和胆囊B超。 3.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疾病加重或者反复发作,应及时就诊于线下医院。 4. 定期复查肝功和胆囊B超,监测病情变化。 5. 注意按时复诊,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指导。
推荐医生列表
雷鑫明·undefined
雷鑫明三甲可处方
衢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15415|响应时长2分钟
擅长:擅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75.0
问医生
王志洋·undefined
王志洋三甲不可处方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擅长:诊治胃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
¥19.0
问医生
邓晓蓉·undefined
邓晓蓉可处方
石城县琴江镇观下卫生院消化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021
擅长:擅长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
¥19.0
问医生
范茂权·undefined
范茂权可处方
肥西县三河镇中心卫生院清平分院桥庵卫生室消化内科
擅长:内外妇儿
¥19.0
问医生
李渊章·undefined
李渊章三甲可处方
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80|响应时长8分钟
擅长:常见慢性病,急性病诊疗
¥15.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六可由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遗传等因素引起难以治愈,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简介胆囊癌是一种发生于胆囊颈部、体部及底部、胆囊管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尚完全明确,主要认为可能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胆囊慢性炎症等胆囊疾病、胆胰管汇合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显著症状,进展期可表现为上腹疼痛、右上腹包块等腹部适以及黄疸(即皮肤、黏膜、体液等出现黄染),晚期还可能伴发食欲差、体重变轻等症状。由于胆囊癌难以治愈、预后较差、患者长期生存率低,早期的筛查及诊断至关重要,肿瘤切除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此疾病的方式,另外还需结合放化疗、免疫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1,2]。症状表现早期特异性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上腹疼痛、右上腹包块、黄疸,晚期还可伴有腹胀、食欲差、体重变轻、发热等症状。诊断依据临床医师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之外,还需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EA或CA19-9)、影像学检查(超声、CT、核磁共振)等方式来诊断胆囊癌。疾病类型根据恶性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分为:浸润型胆囊癌。肿块型胆囊癌。胶质性胆囊癌。混合型胆囊癌[2]。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发病率为0.001%~0.0013%,位居消化道肿瘤的第六位。另外,女性较男性易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3[3]。是否可以治愈?难以治愈。胆囊癌治愈率低、预后差,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12%。肿瘤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根治此病的方式,另需辅以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患者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2][4]。是否遗传?有一定遗传性。可能与nm23-H1(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hMLH1、hMSH2基因(两种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表达下调、部分表达缺失)有关。是否医保范围?是
绿色医疗倡导者·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理念,推动绿色医疗实践崔明主任医师北京肿瘤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