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瘤需要手术还是介入治疗?

生命守护者联盟·突出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
生命守护者联盟
突出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在单位忙碌着。突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妻子的来电。她的声音有些颤抖,‘老公,你记得明天去体检吗?’我心中一紧,‘记得啊,怎么了?’‘医生说,我的脾脏有点问题,要做个加强CT。’

我的心猛地一沉,‘什么?脾脏问题?’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下来,‘你具体说说。’

‘医生说,是脾动脉瘤,不过医生说这个动脉瘤很小,可以观察。’妻子的话让我稍微松了口气,但那种不安的感觉仍然在心头萦绕。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是个中年女性,眼神坚定,声音温和。她详细地给我解释了脾动脉瘤的情况,说这个动脉瘤虽然小,但还是有破裂的风险。她建议我可以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处理,这是一个微创手术。

我听着医生的解释,心里五味杂陈。微创手术,听起来不错,但手术总是让人心里没底。医生见我有些犹豫,便说,‘你平时一定要控制好血压。’

‘血管介入手术,恢复周期大概需要多久呀?’我忍不住问。

‘一般住院3~5天。’医生回答得很快,让我有些意外。

‘那应该在哪个科室治疗合适?是肿瘤科还是血管科还是其他科室?’我又问。

‘血管介入科。’医生回答得毫不犹豫。

‘一般情况下脾动脉瘤多大建议手术治疗呀?’我继续追问。

‘一般在5厘米以上必须要治疗,三厘米以上是建议治疗的。你的这个我建议最好能够做介入,以防止后面的破裂出血。’医生的话让我有些安心。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区别是什么?介入治疗指的保守治疗么?’我继续问。

‘介入治疗是通过动脉导管进去,打造影剂,找到动脉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打硬化剂或者是局部的填塞。这是一种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恢复期更短,风险也更小。’医生耐心地解释。

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心情复杂。我知道,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面对手术的风险。但我想,只要能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家,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亲爱的,我明天去做介入治疗。’‘嗯,我等你。’妻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担忧,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坚定。

手术的过程很顺利,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想着,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现在,我已经康复出院了。每当我想起那段日子,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感谢医生的专业,感谢妻子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勇敢地面对了这一切。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啊?如果有的话,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脾动脉瘤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脾动脉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被发现。易感人群包括高血压患者等。 推荐科室 血管介入科 调理要点 1. 定期复查,特别是对于小于5厘米的动脉瘤。 2. 对于5厘米以上或3厘米以上的动脉瘤,建议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防止破裂出血。 3.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动脉导管进去,打造影剂,找到动脉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打硬化剂或者是局部的填塞。 4. 在治疗过程中,控制好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引起动脉瘤破裂。 5. 术后一般需要住院3~5天,遵循医生的恢复指导和药物治疗方案。
推荐医生列表
冯睿·undefined
冯睿三甲可处方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17|响应时长1280分钟
擅长: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主动脉缩窄,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窃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下肢动脉狭窄,腘动脉陷迫,主髂动脉闭塞,髂动脉狭窄,髂动脉瘤,腘动脉瘤,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栓塞,动静脉瘘,肾血管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腹腔干夹层,脾动脉瘤,肝动脉瘤,肠系膜动脉瘤,肾动脉瘤,布加综合征,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静脉曲张,静脉炎,丹毒,血管瘤,KT综合征,马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门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门脉高压症,腹膜后肿瘤,胡桃夹综合征,血透通路,肝血管瘤,先天性脉管畸形
¥100.0
问医生
吴子衡·undefined
吴子衡三甲可处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14|响应时长73分钟
擅长:颈动脉狭窄闭塞,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脾动脉瘤,肾动脉狭窄,腹腔干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髂静脉闭塞等动静脉疾病的治疗。
¥200.0
问医生
朱生德·undefined
朱生德三甲可处方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好评100%|接诊量19
擅长:常见贫血的诊治,出凝血疾病诊断与治疗。
¥35.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生命守护者联盟·突出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