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伤后屁股侧面疼痛,放屁或上厕所就不疼了?

AI医疗先锋·专注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诊断、治疗辅助、药物研发等
AI医疗先锋
专注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诊断、治疗辅助、药物研发等

那天,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阵眩晕袭来,我本能地伸手扶住楼梯的扶手,却没料到楼梯的台阶竟然如此滑,我一个踉跄,整个人就失去了平衡。

我重重地摔了下去,屁股着地,一阵剧痛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我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发现屁股那块硬骨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疼痛难忍。

我坐在地上,看着周围的路人,他们纷纷投来同情的目光。我强忍着疼痛,挣扎着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回了家。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屁股侧面疼痛得越来越厉害,走路都成了问题。我尝试着去药店买药,但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我放个屁,疼痛就会稍微缓解一些,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

我决定去医院看看,于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挂了骨科王医生的号。王医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他听了我的描述后,让我描述一下疼痛的具体情况。

我告诉他,疼痛主要集中在屁股侧面那块硬骨,走路时会疼痛,但放屁或上厕所时疼痛就会缓解。王医生听了我的描述,皱了皱眉头,说这可能是局部损伤的问题。

他建议我先拍个片子,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知道,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等待拍片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我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会怎样,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地行走。

终于,片子出来了。王医生告诉我,我的屁股侧面那块硬骨并没有骨折,但可能存在轻微的骨裂或肌肉肌腱的损伤。他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并告诉我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我的病情逐渐好转。我能够重新自由地行走,那种久违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多么的宝贵。我决定以后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就及时就医。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呢?如果有的话,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摔伤后屁股侧面疼痛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 常见症状 摔伤后屁股侧面疼痛可能是由于轻度骨裂、肌肉肌腱损伤或坐骨神经水肿损伤引起的。这种疼痛可能在特定动作或活动时加重或缓解,例如放屁或上厕所时疼痛减轻或消失。 推荐科室 骨科 调理要点 1. 首先需要拍片子明确诊断,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 2. 如果是轻度骨裂或肌肉肌腱损伤,可以使用止痛药和局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3. 如果是坐骨神经水肿损伤,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4. 在治疗期间,避免过度活动和压力,保持良好的休息和营养状态。 5. 如果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推荐医生列表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于君·undefined
于君可处方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9|响应时长34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后精神障碍、酒中毒、酒依赖、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产后抑郁症
¥5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AI医疗先锋·专注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诊断、治疗辅助、药物研发等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