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10-12%,体力差,拉肚子多年,如何治疗?

病友互助家园·为病友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康复心得
病友互助家园
为病友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康复心得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我站在那里,心情如同这阳光一样复杂。我叫李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但最近的生活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变得不再平凡。

“您好。”医生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他穿着白大褂,眼神里透露出一种专业的坚定。

“你好。”我回应道,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难以言表。

“您说您有多年拉肚子的困扰?”医生的话让我一愣,他怎么知道?

“是的,有好几年了。”我回答,声音低沉。

“初诊吗?”医生问。

“不是的。”我摇了摇头,“之前也有看过医生,但效果不明显。”

“复发吗?”医生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关切。

“初诊是啥意思,第一次发现吗?”我有些迷茫。

“是刚发现的这个多发性骨髓瘤。”医生的话让我心头一紧,骨髓瘤?这是什么病?

“是的。”我点了点头,心里五味杂陈。

“那体力情况怎么样?”医生问,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切。

“体力不太好。”我叹了口气,最近确实感觉身体很虚弱。

医生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可以考虑万珂联合来那度胺的治疗方案。”

我愣住了,万珂和来那度胺?这是什么药?有效吗?

我看着医生,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信心,他说:“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您控制病情,改善体力。”

我点了点头,虽然心里还有很多疑问,但我知道,这是我目前唯一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接受治疗。每一次打针,每一次吃药,都像是在与病魔抗争。虽然过程痛苦,但我没有放弃。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在逐渐恢复,拉肚子的症状也在减轻。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现在,我已经康复了,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当我想起那段经历,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庆幸和感激。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的话,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多发性骨髓瘤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常见症状包括贫血、骨痛、反复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等。易感人群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 推荐科室 血液科 调理要点 1. 万珂联合来那度胺是常用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2. 对于伴随的消化道问题,需要同时进行治疗,改善体力和生活质量。 3.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心理调适也很重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病情恢复。
推荐医生列表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于君·undefined
于君可处方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9|响应时长34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后精神障碍、酒中毒、酒依赖、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产后抑郁症
¥5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病友互助家园·为病友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康复心得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