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内固定后脚面麻木疼痛怎么办?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未来医疗领航员
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咨询室。

“您好。”医生的声音温和而关切,“您的症状多久了?”

我叹了口气,“取出内固定之后,脚面就开始麻木疼痛了,已经有三天了。”

医生皱了皱眉,“您去医院检查了吗?”

我摇了摇头,“还没,我担心去了医院也查不出什么,所以先在这里咨询一下。”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您之前是什么手术?”

我回答:“骨折,上周刚取出内固定,钢板跟钢钉。”

医生点了点头,“一碰就麻木痛,对吧?”

我点了点头,“是的,有时候感觉里面一跳一跳的疼。”

医生沉吟片刻,说:“这个可能是神经麻木疼痛,需要慢慢恢复。”

我心中一紧,急忙问:“需要吃什么药吗?”

医生询问了我的药物过敏史,得知我对阿奇霉素过敏后,建议我吃甲钴胺片调理一下。

我吃着甲钴胺,但感觉效果并不明显。

医生安慰我说:“这个也要慢慢康复,不用太担心。”

我心中虽然有些不安,但医生的话让我多少安心了一些。

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脚面的麻木疼痛让我无法正常行走,我担心这会成为我生活的一个负担。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疼痛,包括热敷、按摩等。虽然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没有放弃。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类似症状的文章,提到了一种叫做“神经修复”的治疗方法。我心中一动,决定再次咨询医生。

医生听了我的描述后,建议我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我的神经损伤并不严重,只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即可。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充满了喜悦。我知道,只要我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战胜这个病痛。

现在,我的脚面已经不再麻木疼痛,我可以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行走。我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是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呢?如果有的话,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内固定取出后神经麻木疼痛指南 常见症状 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的脚面麻木疼痛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所致。常见症状包括局部麻木、疼痛、刺痛感等,尤其是在触碰或活动时更为明显。这种情况多见于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取出患者。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或骨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足部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2. 可以使用甲钴胺片等药物来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疼痛。 3.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考虑使用止痛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等,帮助恢复神经功能。 5. 定期复查,了解神经恢复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推荐医生列表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于君·undefined
于君可处方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9|响应时长34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血管后精神障碍、酒中毒、酒依赖、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产后抑郁症
¥5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