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偏高怎么办?

精准医疗探秘·深入解读基因测序、个性化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精准医疗探秘
深入解读基因测序、个性化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那天,我坐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咨询窗口前,心里像揣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最近体检时发现胆红素偏高,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措手不及。

医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姓李,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情况。我告诉他,除了胆红素偏高,我并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李医生听后,又问了我一些既往病史,比如有没有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等问题。我回答说,我有过胆囊炎。

李医生微微点头,解释说,胆囊炎可能会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胆红素升高。我听了这话,心里多少有些紧张,但李医生的话又让我觉得放心,因为他告诉我,我的胆红素升高并不是很多,可以服用一些药物对症治疗。

我问他,需要用哪种药?李医生推荐了两种:熊去氧胆酸胶囊和茵栀黄颗粒。这两种药都是消炎利胆、降低胆红素的。我听了,心里顿时有了底。

李医生还提醒我,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项。他还告诉我,我的胆固醇也略高,建议我咨询一下心内科或内分泌科的医生。我点点头,心里暗暗记下了这个建议。

李医生还给了我一些生活上的建议,比如调整作息,不熬夜、不劳累,饮食上不要吃得太咸、太辛辣,避免感冒、受凉、情绪激动,适量活动,避免闷闷不乐。这些话让我觉得,原来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么重要。

结束咨询的时候,我对李医生说谢谢,他微笑着说,不用客气,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我。我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

回到家后,我开始按照李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同时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咨询了心内科和内分泌科的医生。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我觉得,为了健康,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的胆红素已经恢复正常,胆固醇也在可控范围内。我深深地体会到,健康真的是无价之宝。我想,如果大家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妨也试试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又高效。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呢?如果有的话,你们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胆红素偏高的处理方法 常见症状 胆红素偏高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有关,常见症状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易感人群有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等肝胆系统疾病的患者。 推荐科室 消化科、肝病科、心内科或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对症治疗,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或茵栀黄颗粒等药物; 2.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累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3.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4.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5. 如有胆固醇偏高,建议咨询心内科或内分泌科医生,可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
推荐医生列表
陆迪菲·undefined
陆迪菲三甲可处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好评100%|接诊量63|响应时长786分钟
擅长:糖尿病 减肥门诊MDT 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55.0
问医生
李娟·undefined
李娟三甲可处方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好评100%|接诊量2
擅长: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营养
¥50.0
问医生
付真真·undefined
付真真三甲可处方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好评100%|接诊量468|响应时长431分钟
擅长: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
¥21.9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六可由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遗传等因素引起难以治愈,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简介胆囊癌是一种发生于胆囊颈部、体部及底部、胆囊管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尚完全明确,主要认为可能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胆囊慢性炎症等胆囊疾病、胆胰管汇合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显著症状,进展期可表现为上腹疼痛、右上腹包块等腹部适以及黄疸(即皮肤、黏膜、体液等出现黄染),晚期还可能伴发食欲差、体重变轻等症状。由于胆囊癌难以治愈、预后较差、患者长期生存率低,早期的筛查及诊断至关重要,肿瘤切除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此疾病的方式,另外还需结合放化疗、免疫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1,2]。症状表现早期特异性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上腹疼痛、右上腹包块、黄疸,晚期还可伴有腹胀、食欲差、体重变轻、发热等症状。诊断依据临床医师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之外,还需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EA或CA19-9)、影像学检查(超声、CT、核磁共振)等方式来诊断胆囊癌。疾病类型根据恶性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分为:浸润型胆囊癌。肿块型胆囊癌。胶质性胆囊癌。混合型胆囊癌[2]。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发病率为0.001%~0.0013%,位居消化道肿瘤的第六位。另外,女性较男性易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3[3]。是否可以治愈?难以治愈。胆囊癌治愈率低、预后差,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12%。肿瘤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根治此病的方式,另需辅以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患者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2][4]。是否遗传?有一定遗传性。可能与nm23-H1(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hMLH1、hMSH2基因(两种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表达下调、部分表达缺失)有关。是否医保范围?是
精准医疗探秘·深入解读基因测序、个性化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崔明主任医师北京肿瘤医院
0
0
0